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水银洒地
- 壁缝里的风
- 新摘的板栗球
- 喉咙上使勺子
- 棺材里插棍子
- 棉花树上结了个大板栗
- 脱掉裤子放屁
- 野猫子进宅
- 眼畔上栽刺
- 扇子一摇
- 剧团里的笛子
- 捡田螺要好伴
- 眉毛上吊针
- 茅厕缸里树旗子
- 松香膏药
- 肚子里玩杂戏
- 乱坟场里唱戏
- 吹鼓手赶场
- 没有规距
- 米筛子挡房门
- 庆夫不死
- 火车碰头
- 木匠的锯
- 无孔不入
- 东岳庙走到城隍庙
- 鸡蛋里挑骨头
- 鹭鸶腿上劈精肉
- 钱串子脑袋
- 屎壳郎搬家
- 燕口夺泥
- 瘸子屁股
- 鹬蚌相争
- 壁上的寒暑表
- 黄鼠狼钻到鸡窝里
- 狐狸装猫叫
- 站在旱地里聊天
- 老艄公撑船
- 南郭先生吹竽
- 戏台上喝彩
- 喜鹊尾巴
- 裁逢师傅的尺
- 猫尾巴
- 驼子翻筋头
- 空棺材出殡
- 寿星老爷卖妈妈
- 关上门做皇帝
- 龙王爷打哈哈
- 头顶生目,脚下生手
- 手电筒
- 土地菩萨打哈欠
- 参天大树
- 独眼龙看书
- 胡子上套索子
- 拽着胡子过河
- 庙里的菩萨
- 手拿鸡蛋走路
- 捡来的麦子打烧饼卖
- 劳劳碌碌的蜜蜂
- 勤劳的蜜蜂
- 常用的铁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