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霜打的红柿子
- 芝兰之香
- 回炉的烧饼
- 冰糖蒸荔枝
- 城隍老爷戴孝
- 墙嘴上抹石灰
- 挑着棉花过刺林
- 隔着长江扯媚眼
- 隔日的船票
- 纺丝桌面
- 戏台上喊阿爸
- 扫把打钟
- 大水冲了观音菩萨
- 叫化子失了棍子
- 大姑娘的荷包
- 腊肉打汤
- 黑老鸦白脖子
- 做贼的遇见截路的
- 过滤了的空气
- 刘老老进大观园
- 巧他爹打巧他哥
- 打灯笼走铁路
- 开园菜
- 葫芦藤上结南瓜
- 短杆子秤
- 裁缝师傅手忙
- 银样枪头
- 脑袋上长瘤子
- 秤砣虽小
- 顺风吹火
- 顺风耳
- 玩具店的枪炮
- 当了将军
- 打针拔火罐
- 乌龟抬轿子
- 中药铺里的甘草
- 土地爷坐铜棍
- 过河的卒子
- 锯子锯掉烂木头
- 打烂缸子作瓦片
- 耗子钻到书箱里
- 烧火棍打驴
- 挖掉肉补疮
- 舍命吃河肫
- 走石灰路
- 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 乌龟吃大麦
- 瓦上晒黄豆
- 为个虱子烧皮袄
- 上茅厕吃瓜子
- 炒韭菜放葱
- 耗子窟窿
- 脱衣服烤火
- 周郎妙计安天下
- 懒婆娘接生
- 箩框里选瓜
- 墙上的日历
- 裁缝帅傅包脚布
- 麻布上绣花
- 耗子尾巴上生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