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砍柴卖,买柴烧
- 草帽端水
- 茅厕板作祖牌
- 泥人经不起雨打
- 屁股上擦香油
- 没有导火索的手榴弹
- 沙滩上竖屋
- 吃过晚饭赶路
- 西瓜皮打掌子
- 老婆婆喝豆桨
- 老狼做生意
- 讲话没人听,说话没人信
- 冬瓜里生蛆
- 出了题就交卷
- 闪电神流鼻涕
- 水道口贴对联
- 天官的衣服
- 山上的蘑菇
- 小炉匠的家私
- 大头猫作揖
- 临阵磨枪
- 麻柳树解板子
- 蚯蚓变蛟
- 霜打的麻叶
- 蜗牛赛跑
- 纸补裤裆
- 脑壳上长头角
- 破手套
- 出头的橄子
- 马褂上穿背心
- 人群里的秃子
- 锅缸里使锤
- 两腿穿到一条裤管时里
- 屋里风筝
- 夜壶里洗澡
- 鸡窝里打拳
- 没骨架的伞
- 阴沟里撑船
- 左手写字
- 上了岸有船
- 大花篮提水
- 大水牯掉进水井里
- 门角落打拳
- 床底下放风筝
- 床底下练武
- 树林里放风筝
- 背起棺材找盖工
- 烂底裤里
- 风吹肥皂泡
- 胡同里逮牛
- 茶杯里的风波
- 狼咬叫驴
- 披着人皮的狼
- 西瓜皮捶掌子
- 蚂蚁在泥箕上散步
- 驼子装棺材
- 秃大娘掉了假发
- 吃了苞米羹
- 黄泥巴进裤裆
- 不吃羊肉惹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