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英雄好汉上梁山
- 新姑娘洗卡吧
- 脚踏蒺藜
- 摔锅卖铁
- 半月山的龙灯
- 钉耙子挠痒痒
- 香水洗夜壶
- 漂亮姐的耳朵眼儿
- 裹上被子看戏哩
- 叫花子伸脚
- 喇嘛扛菠菜
- 秤砣落在棉花上
- 银匠店老板
- 喉咙上长疔子
- 泥人经不住雨打
- 屋漏偏遇连阴雨
- 梁山不是上的
- 蛟龙头上搔痒
- 揭开庐山真面目
- 龅牙齿啃西瓜
- 娘疼闺女
- 挂历上的花瓶
- 麻袋里个钉
- 下雨天打伞
- 青姆
- 笋芽芽成竹
- 姜子牙穿马褂
- 高兴时的乔巴
- 尿脬打鼓
- 山上发洪水
- 跳大神的
- 火烧纸马店
- 吹糖人的不干了
- 厨师比武
- 空手拍巴掌
- 碳黑做汤圆
- 玩龙灯的遇到雨
- 手里的面团
- 莫掀早了蒸笼盖
- 河中间斩竹篙
- 象棋之车
- 偷佬佬竖牌坊
- 破棉被
- 上方山上阴债
- 叫花子打伞
- 蚂蚁儿嗑瓜子
- 叫化子换米
- 竹筒里塞棉花
- 俞伯牙不遇钟子期
- 姐妹俩一块出嫁
- 骑看毛驴撵火车
- 秦始皇过路
- 送饭罐打掉了耳朵
- 开坛的烧酒
- 土地佬遇开路神
- 城头郎出棺材
- 茭子面揑毬头子
- 隔墙扔鞋
- 包元宵的做烙饼
- 城隍庙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