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漫天地里叫姐夫
- 半路上的新闻
- 老猎手打野物
- 驼子翻筋斗
- 没王的蜂子
- 胡萝卜拌白菜心
- 粗麻线穿针
- 尿桶里的红枣
- 粪叉挠痒痒
- 老汉打伞
- 井底撑船
- 皇上他妈
- 脑袋装电风扇
- 大马勺翻个
- 癞蛤蟆跳脚背
- 乞丐放炮
- 缅寺顶上挂灯笼
- 死人抬棺材
- 大石头压死螃蟹
- 脚踩耗子
- 挖井碰上自来泉
- 乌梅打开苞
- 太监的呼唤
- 西瓜皮舀水
- 电杆料子做了火柴梗
- 刀口遇滚水烫
- 孩子不哭娘不哄
- 衙门儿子打老爹
- 嘴唇浪贴封皮
- 老太婆的棺材
- 锋利的锯子
- 洋鬼子看京戏
- 屎壳郎掉进车道沟
- 桐油灯盏
- 媒人跟着食盒
- 土地爷的拐棍儿
- 大门口的春联
- 黄鼠狼生老鼠
- 的老上穿靴子
- 瓦碴揩屁股
- 手心上长毛
- 满园竹子
- 点着火把聊天
- 看泰坦尼克慢慢沉没
- 卖肉的砸骨头
- 稻柴和肉
- 花钱买蒸笼
- 无牙齿人吃海蛰
- 爷孙俩赶集
- 喉暴打桩
- 卖桃子的和卖李子的打架
- 叫花子吃死蟹
- 抱着香炉亲嘴
- 驼子打跟头
- 拣鸡毛的上门
- 催猫去借火
- 老头理胡子
- 积年皂隶
- 大年初一早晨
- 高山顶上的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