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豆芽菜上天
- 王麻子搭锅台
- 土地难比门神
- 铁匠对石匠
- 虮子作揖
- 临死的蚂蚱
- 怀里揣的死娃
- 舅奶奶的花鞋
- 卖烧腊肉拉胡琴
- 斑鸠吃萤火虫
- 湿手捏则干浆面
- 要饭的丢了棍儿
- 元宵滚进肉锅里
- 水里放屁
- 拉屎不带纸
- 师姑娘拜堂
- 长江水万里流
- 宰相肚里撑船
- 矛池架上睡觉
- 坐在轿里翻跟斗
- 刮大风喃炒面
- 粽子里包蒺藜
- 罗汉的肚腹
- 枕着卷子睡觉
- 有福勿会享,坐仔等天亮
- 水锅炉不点灯
- 米汤里和盐
- 瞎汉跳渠
- 客人仔卖花矸
- 铁板钉钉
- 蜘蛛网上挂鸡蛋
- 划子赶快艇
- 庙堂里的旗杆
- 裤裆里的跳蚤
- 蛤蟆跳进开水里
- 芦花弹被絮
- 家堂底下放鹞子
- 黄鼠狼不走大门口专钻水沟眼儿
- 驴咬驴
- 苍蝇钻厕所
- 土地庙的菩萨
- 圣人喝盐卤
- 高山滚石头
- 家蚕里的茧
- 钟楼上的咻子
- 热锅里的元宵
- 磕一个头,放八个屁
- 要饭的放炮
- 仨钱买头蚂蚱驴
- 外甥戴孝
- 水田里插身
- 扛着钁头上土地庙
- 年三十晚借砧板
- 财神爷休息
- 薄沙吊儿里头煮元宵
- 吃餿饭长大的
- 丫鬟当家
- 关山坡上卖麻布
- 黄鼠狼没打到
- 穷人卖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