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盲佬吹箫
- 叫化子看《论语》
- 哈拉巴上戏台
- 苏州园林里的笑弥陀
- 病好打太医
- 积年的皂隶
- 芝麻不张口
- 麻袋做大衣里子
- 城隍爷爱外客
- 军师斗胜
- 属猫的
- 城隍老爷吊孝
- 卖切糕的掉在井里
- 蛤蟆蝌蚪子撵船
- 电子脑袋
- 挖裤裆补帽子
- 窝尿洗筲箕
- 站倒过喜事
- 强盗卖簸箕
- 卖豆芽的抖箩筐
- 抱窝的鸡蛋
- 郭呆子不认得秤
- 额头连下巴
- 裂缝的瓷盆
- 叫化子打算盘
- 饭镬浪炖蛋
- 蘸着稀饭吃扁食
- 穷汉盼来年
- 要饭的盖荞麦皮
- 失火处说好看
- 蚂蚍蜉顶上谷壳子
- 清水糊亮格子
- 看旧戏流眼泪
- 水淹洞穴的蚂蚁
- 女子的皮鞋
- 戴彩色眼镜
- 睡地下垫席子
- 两手打屁股
- 属面筋的
- 清水拌铁砂
- 下雨天往家里跑
- 蚕宝宝格肚皮
- 操纵木偶
- 最大的效益
- 窗子小跳不进去
- 马桶盖上钻眼儿
- 逃鬼逃进庙
- 佛爷的眼珠
- 近视眼戴墨镜
- 乌瓠林
- 卖坛罐的跌一跤
- 砂罐里舂稀饭
- 初一早上放鞭炮
- 黄砂钵头
- 小偷穿西服
- 黄连水待客
- 糌粑口袋
- 卖盐逢雨
- 房檐上的冰凌
- 本地户的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