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驼子挨雨淋
- 燕子做窝儿
- 王二关禁闭
- 衣袖里放棒棒
- 痴入不痴出
- 苍蝇跟着个卖盐的
- 纸马店失盗
- 木杓火杖短
- 光屁股女人坐磨盘
- 喝了黄浦江水
- 公园里开碰碰车
- 弥陀买膏药
- 吃豹子胆长大的
- 薄荷凉糖
- 左三的闺女嫁给左四
- 骆驼下岭
- 钉锅人的扁担
- 雪里消死尸
- 太公在此
- 篾丝儿做灯笼
- 老鸭凫水
- 盲子吃馄饨
- 纸糊的帽子
- 屎壳郎拿鼎
- 放大镜看报纸
- 腊月二十四的灶神
- 泡在开水里的油条
- 眉毛上吊黄连
- 咸肉汤下面
- 癞蝌蟆打棱棱
- 半夜里赶集
- 阴沟里种藕
- 拙婆娘刷锅
- 抬轿的吹笙
- 锈坏的轱辘
- 城墙上抬轿子
- 讨吃的给点荞麦面
- 扁担窟窿插麦茬
- 公鸡窝里摸一把
- 茅坑里打呵欠
- 蝇子落到锅拍上
- 苍蝇掉到浆糊盆里
- 炒菜的铁锅
- 脱了裤子上吊
- 破柳罐盛水
- 汽车赶火车
- 帽盖上拴辣子
- 冲天啐唾沫
- 青枝绿
- 滚水浸脚
- 打铁铺的风箱
- 秫秸秆儿支大梁
- 禾草盖珍珠
- 脖子上挂镰
- 额骨头浪的块
- 满头纯
- 高山顶上敲锣
- 强盗遇见贼二爷
- 山上的石头,田里的莠草
- 南郭先生吹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