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大红日子[ dà hóng rì zi ]
犹言快活日子。
大洪山[ dà hóng shān ]
1.千米。同名主峰,海拔。2.米。风景优美,林木苍翠。有九十六峰、九十一岩、四十二湖、五十二溪及百洞十瀑、七寺九庙五道观。附近还有烈山、擂鼓墩等名胜古迹。
大鸿[ dà hóng ]
黄帝 之臣 鬼臾区 之号。
大侯[ dà hòu ]
1.古代的一种箭靶。《诗·小雅·宾之初筵》:“大侯既抗,弓矢斯张。”毛 传:“大侯,君侯也。”郑玄 笺:“天子诸侯之射,皆张三侯。故君侯谓之大侯。”《仪礼·大射》:“公射大侯,大夫射参,士射干。”《楚辞·大招》:“昭质既设,大侯张只。”2.大的诸侯国。《管子·大匡》:“大侯车二百乘,卒二千人。小侯车百乘,卒千人。”《荀子·正道》:“大侯编后,大夫次之,小侯元士次之。”杨倞 注:“大侯,国稍大,在五等之列者。”《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
大后儿[ dà hòu ér ]
大后天。
大后方[ dà hòu fāng ]
抗日战争时期特指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南、西北地区。
大后年[ dà hòu nián ]
时间词。紧接在后年之后的那一年。
大后日[ dà hòu rì ]
当天之后的第三天。
大后天[ dà hòu tiān ]
时间词。紧接在后天之后的那一天。也说大后儿。
大呼隆[ dà hū lóng ]
形容做事只追求 声势而不讲求实效。
大呼小喝[ dà hū xiǎo hē ]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同“大呼小叫”。
大呼小叫[ dà hū xiǎo jiào ]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
大忽雷[ dà hū léi ]
唐 代弹拨乐器。其形制为龙首,长柄、无品,梨形音箱,蒙蟒皮,两轴,两弦,有马。
大唿隆[ dà hū lóng ]
见“大呼隆”。
大狐[ dà hú ]
复姓。
大觳[ dà hú ]
太刻苦。
大户[ dà hù ]
1.旧时指有钱有势的人家。2.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王姓是该村的~。3.指在某一方面数量比较大的单位或个人:冰箱生产~。用电~。
大护[ dà hù ]
即大濩。
大頀[ dà hù ]
即大濩。
大花边[ dà huā biān ]
指银元。
大花脸[ dà huā liǎn ]
戏曲中花脸的一种,注重唱功,如铜锤、黑头等。
大哗[ dà huá ]
议论纷纷。
大滑[ dà huá ]
1.见“大猾”。2.流星的一种。
大猾[ dà huá ]
亦作“大滑”。大奸,大恶人。《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 之降 汉,从儒生弟子百餘人。然 通 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羣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駡曰:‘……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后汉书·陈蕃传》:“小黄门 赵津、大滑 张氾 等肆行贪虐,姦媚左右。”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此乃 顺治 九年,世祖 拏获京师大猾 李应试、潘文学 二人正法之事。”参见“巨猾”。
大化[ dà huà ]
1.谓化育万物。2.谓人生的重要变化。3.指生命。4.指宇宙,大自然。5.广远深入的教化。6.佛教语。指佛的教化。
大化改新[ dà huà gǎi xīn ]
公元645年日本 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后仿照中国唐朝制度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这一改革是日本从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
大话[ dà huà ]
虚夸的话:说~。
大槐宫[ dà huái gōng ]
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 广陵 淳于棼 梦游 大槐安国,被招为驸马,拜 南柯 太守,享尽荣华富贵。梦觉,乃知所游为宅南大槐下一蚁穴。后以此比喻富贵权势之虚幻无常。宋 黄庭坚《元丰癸亥经行石潭寺见旧和栖蟾诗甚可笑因别和一章》:“千里追犇两蜗角,百年得意大槐宫。”清 范成大《题日记》诗:“若向梦中寻梦觉,觉来还入大槐宫。”元 方回《赠相士雷月篷》诗:“痴人喜甜舌,谁悟大槐宫。”参见“南柯”。
大还[ dà hái ]
1.谓全军撤回。《左传·襄公十四年》:“伯游 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 秦 禽。’乃命大还。”2.即大迁,日至于女纪之称。《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鸟次,是谓小还;至於 悲谷,是谓餔时;至於女纪,是谓大还。”参见“大迁”。3.大还丹。唐 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唐 马湘《诗》之二:“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清 冯桂芬《和朱兰坡师重游頖宫元韵》:“朗鉴无花推眼老,大还有药驻颜童。”4.死之婉称。宋 楼钥《宜人杨氏挽词》诗:“一昨闻微恙,寧知竟大还。”
大还丹[ dà huán dān ]
道教丹药名。又称九还金丹。
大寰[ dà huán ]
寰宇,全国。
大幻[ dà huàn ]
指死亡。
鲍子知我[ bào zǐ zhī wǒ ]
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骲箭[ bào jiàn ]
用骨或木做箭头的箭。箭头有孔,发射时能发出响声,故又称响箭。《资治通鉴·宋顺帝昇明元年》:“左右 王天恩 曰:‘领军腹大,是佳射堋;一箭便死,后无復射;不如以骲箭射之。’帝乃更以骲箭射,正中其齐。”胡三省 注:“余谓骨鏃亦能害人,况以之射人腹乎!盖当时所谓骲箭者,必非骨鏃。”明 王志坚《表异录·器用》:“骲箭,响箭也。”《尔雅·释器》“骨鏃不翦羽谓之志”清 郝懿行 义疏:“骲箭古用骨,今亦用木,仍曰骲头。”
骲头[ bào tóu ]
1.用骨或木制的箭头。2.犹栗爆。
暴敖[ bào áo ]
同“暴傲”。《韩诗外传》卷二:“埶尊贵者,不以爱民行义理,而反以暴敖凌物。”
暴謷[ bào áo ]
同“暴傲”。凶暴傲慢;桀骜不驯。謷,通“傲”。
暴傲[ bào ào ]
残暴傲慢。
暴骜[ bào ào ]
暴傲。凶暴傲慢。驁,通“傲”。《旧唐书·李勉传》:“﹝ 勉 ﹞在镇八年,以旧德清重,不严而理,东诸侯虽暴驁者,亦宗敬之。”
暴白[ bào bái ]
1.暴露。宋 陈亮《三国纪年·荀彧》:“齐桓 之心,暴白於 葵丘 之会,赖限於 周 制之不易裂耳。”明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詆,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2.显扬。宋 陈亮《酌古论三·邓艾》:“自古英伟之士乘时而出佐其君,其所以摧陷坚敌,开拓疆土,使声威功烈暴白于天下者,未有不本於谋者也。”宋 洪迈《容斋续笔·龙且张步》:“是时,信(韩信)方为 汉 将,始攻下 魏 代,声威犹未暴白。”明 宋濂《凤阳单氏先茔碑铭》:“公之事皆 濂 所目击者,苟或有所拘泥而失书,则公之勋业不暴白於世。”3.剖白。《元史·世祖纪十一》:“前 要束木、阿里海牙 互请钩考,今 阿里海牙 虽已死,事之是非,当令暴白。”《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今日恩兄被诬,理当暴白。”清 孔尚任《桃花扇·哄丁》:“我正为暴白心跡,故来与祭。”
暴暴[ bào bào ]
1.象声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开了柜门,果然横七竖八的放了好几卷银纸。惲来 心中暴暴乱跳,取了两卷。”2.突起貌。《荀子·富国》:“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杨倞 注:“暴暴,卒起之貌。言物多委积高大如丘山也。”冯金堂《挖塘》:“老犟 知 秀花 是有意刺激自己,忽的一下站起来,头歪在一边,脖子青筋暴暴的。”
暴背[ pù bèi ]
曝背,晒背。
暴悖[ bào bèi ]
1.残暴悖逆的人。2.昏愦悖谬。
暴崩[ bào bēng ]
帝王或帝后突然死亡。《汉书·孔光传》:“上暴崩,即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 博山侯 印綬。”《旧唐书·宪宗纪下》:“上崩於 大明宫 之 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 陈弘志 弑逆,史氏讳而不书。”《新唐书·后妃传下·懿安郭太后》:“帝奉养礼稍薄,后鬱鬱不聊……帝闻不喜,是夕后暴崩。”
暴毙[ bào bì ]
突然死亡(含贬义)
暴兵[ bào bīng ]
1.凶暴不义之师。《吴子·图国》:“凡兵之所起者有五……其名又有五:一曰义兵,二曰彊兵,三曰刚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吕氏春秋·仲夏》:“仲夏行冬令,则雹霰伤穀,道路不通,暴兵来至。”高诱 注:“暴害之兵横来至。”2.谓用兵或动用军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蒙恬 ﹞暴兵露师十有餘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踰 河 而北。”《后汉书·冯衍传上》:“远征万里,暴兵累年,祸挐未解,兵连不息。”李贤 注:“暴,露也。”《晋书·江统传》:“方今 关 中之祸,暴兵二载,征戍之劳,老师十万。”
暴病[ bào bìng ]
突然发作、病情严重到危及生命的病。
暴勃[ bào bó ]
暴乱。勃,通“悖”。
暴残[ bào cán ]
1.残暴。2.指残暴的人。3.欺凌残害。
暴懆[ bào cǎo ]
同“暴躁”。元 高文秀《襄阳会》第二折:“你道我休暴懆,逞麄豪,掣红光剑锋手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