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草炭[ cǎo tàn ]
主要由古代的水草和藻类形成的泥炭。也叫草煤。
草堂[ cǎo táng ]
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
草堂体[ cǎo táng tǐ ]
明 宁王 朱权 所定乐府体十五家之一。
草塘泥[ cǎo táng ní ]
也叫灰塘泥、塘草粪等。
草体[ cǎo tǐ ]
1.草书。2.拼音文字的手写体。
草田[ cǎo tián ]
谓未垦种的田地。
草帖[ cǎo tiē ]
1.俗称“八字帖”。旧俗议亲时写明男方或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的帖子,相对于定帖而言。2.指旧时打官司用的诉状。楚剧《葛麻》第二场:“怒恼了张大相公,二寸半宽的草帖,将你送到县衙,一撑杆撑断尔的狗腿。”
草头[ cǎo tóu ]
1.草端。元 萨都剌《酹江月·登凤凰台怀古用前韵》词:“遥忆 王 谢 功名,人间富贵,散草头朝露。”2.也叫草字头。汉字的偏旁。如芋、苗等字,顶端作“卄”者,概称草头。《新华文摘》1981年第4期:“他又说,这笔名‘矛盾’一看就知道是假名,如果国民党方面有人来查问原作者,我们就为难了,不如‘矛’上加个草头,‘茅’姓甚多,不会引起注意。”3.草寇的头领。《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蛇无头而不行,就有个草头天子出来……羣盗从之如流,啸聚至十餘万。”元 尚仲贤《三夺槊》第一折:“苦相持一万阵,恶战九千场,全凭着竹节鞭,生併了些草头王。”《水浒传》第一一七回:“不是这四员将来 乌龙岭 厮杀,有分教:清溪县 裡,削平哨聚贼兵;帮源洞 中,活捉草头天子。”4.万位数的隐称。旧时往往用以代“万”字。茅盾《子夜》十二:“那么,我先打一个电话找 陆匡时 来,--谋事在人;我们化一个草头,也许可以提前两天。”5.我国有些农村地区对苜蓿的俗称。《农谚选》:“稻、麦、草头轮流种,九成变做十成收。”
草头露[ cǎo tóu lù ]
草上的露水,稀少易干。比喻难以持久。
草图[ cǎo tú ]
初步画出的机械图或工程设计图,不要求十分精确。
草土[ cǎo tǔ ]
1.指居亲丧。《资治通鉴·唐昭宗天复二年》:“六月,丙子,以中书舍人 苏检 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时 韦貽范 在草土,荐 检 及 姚洎 於 李茂贞。”胡三省 注:“居丧者寝苫枕块,故曰草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浚 身在草土,名繫罪籍,要誉而论边事,不恭而违詔书。”2.指宜栽某些特定作物的土壤。《管子·地员》:“凡草土之道,各有穀造。或高或下,各有草土。”尹知章 注:“谓此地生某草,宜某穀。造,成也。”
草土臣[ cǎo tǔ chén ]
官吏在居丧中对君上具衔时的自称。
草团标[ cǎo tuán biāo ]
见“草团瓢”。
草团瓢[ cǎo tuán piáo ]
亦作“草团标”。圆形茅屋。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一把火将你那草团瓢烧成为腐炭,盛酒瓮摔做碎瓷甌。”元 马致远《黄粱梦》第三折:“白茫茫雪迷山拽脚,淡濛濛雾锁草团标。”《西游记》第五六回:“老者即起身,着 沙僧 到后园里拿两个稻草,教他们在园中草团瓢内安歇。”《白雪遗音·八角鼓·游学》:“皆因是,寿年高,住深山,草团瓢,不是僧来不是道。”
草洼[ cǎo wā ]
草洼,汉语词语,意思是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
草莞[ cǎo guān ]
蒲草。亦泛指草茅。
草席[ cǎo xí ]
用草本植物编制的各种卧垫。
草檄[ cǎo xí ]
草拟檄文。亦泛指撰写官方文书。
草闲[ cǎo xián ]
见“草间”。
草贤[ cǎo xián ]
对善作草书者的美称。
草鞋[ cǎo xié ]
用稻草等编制的鞋。
草鞋费[ cǎo xié fèi ]
见“草鞋钱”。
草鞋钱[ cǎo xié qián ]
旧时公差衙役向案犯或当事人勒索的钱财,俗称“草鞋钱”。
草鞋亲[ cǎo xié qīn ]
指穷亲戚。
草写[ cǎo xiě ]
草体:“天”字的~是什么样儿?。是y的~。
草行[ cǎo xíng ]
1.带草的行书。2.在草野中行走。
草行露宿[ cǎo xíng lù sù ]
走在野草里,睡在露天下。形容走远路的人艰苦和匆忙的情形。
草玄[ cǎo xuán ]
指 汉 扬雄 作《太玄》。《汉书·扬雄传下》:“哀帝 时,丁、傅、董贤 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 雄 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后因以“草玄”谓淡于势利,潜心著述。唐 杜甫《酬高使君相赠》诗:“草《玄》吾岂敢,赋或似 相如。”宋 辛弃疾《定风波》词:“孤负寻常 山简 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清 沉炯《书怀》诗:“草《玄》字字翻成白,刻棘年年未类猴。”
酬奬[ chóu jiǎng ]
亦作“醻奬”。给以奖赏。《梁书·儒林传序》:“朕日昃罢朝,思闻俊异,收士得人,实惟醻奬。”《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归义建绩者,随劳酬奬。”宋 范仲淹《议守》:“少田处,许蕃部进纳荒田,以迁资酬奬,或量给价直。”
酬接[ chóu jiē ]
应酬,接待。
酬诘[ chóu jié ]
犹问答。
酬金[ chóu jīn ]
酬劳的钱:~丰厚。
酬酒[ chóu jiǔ ]
亦作“酧酒”。以酒酹祭。
酬沮[ chóu jǔ ]
因报复而加阻止。
酬据[ chóu jù ]
应对的依据。
酬决[ chóu jué ]
应对决断。
酬抗[ chóu kàng ]
酬对;答对。《太平广记》卷三一八引 南朝 宋 刘敬叔《异苑·陆机》:“见一少年,精姿端远,置易投壶,与 机 言论,妙得玄微。机 心伏其能,无以酬抗。”
酬犒[ chóu kào ]
酬劳犒赏。
酬赉[ chóu lài ]
赠予;报赠。
酬酹[ chóu lèi ]
古时会饮,推年长者先以酒祭地酬神。元 凝香儿《天香亭歌》:“吾君吾王兮寿万岁,得与秋香月色兮酬酹乎樽觴。”
酬论[ chóu lùn ]
研讨,讨论。
酬纳[ chóu nà ]
1.应酬接待。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叙情既毕,便深自陈结,丞相亦厚相酬纳。”2.接纳;采纳。《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八年》:“邵 坐在 雍州 营私蓄聚,赃满二百四十五万,下廷尉,当死。左卫将军 谢述 上表,陈 邵 先朝旧勋,宜蒙优贷。帝手詔酬纳,免 邵 官,削爵土。”
酬劝[ chóu quàn ]
亦作“酧劝”。劝酒。
酬赏[ chóu shǎng ]
亦作“醻赏”。酬劳赏赐。
酬神[ chóu shén ]
亦作“酧神”。祭谢神灵。清 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今则有借元宝之风,比纸为钞,借一还十。主库道士守之,酧神销除,每岁春香火不絶,谓之财神胜会。”清 陈景元《古北杂诗》:“尚勇儿童拜,酬神酒肉分。”夏曾佑《小说原理》:“其穷乡僻壤之酬神演剧,北方之打鼓书,江 南之唱文书,均与小説同科者。”许地山《缀网劳蛛·枯杨生花》:“邻村底 天后宫,每年都要演酬神戏。”
酬生日[ chóu shēng rì ]
谓生日宴请客人。
酬赎[ chóu shú ]
谓以钱物偿值赎回。
酬魏颗[ chóu wèi kē ]
《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武子 疾,命 颗 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 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 辅氏 之役,颗 见老人结草以亢 杜回。杜回 躓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后遂以“酬魏颗”为报恩的典实。宋 苏轼《送蔡冠卿知饶州》诗:“知君决狱有阴功,他日老人酬 魏颗。”
酬物[ chóu wù ]
犹处事接物。
酬献[ chóu xiàn ]
1.相互劝酒。2.献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