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风斾[ fēng pèi ]
见“风旆”。
风旆[ fēng pèi ]
1.亦作“风斾”。2.特指酒旗。
风鹏[ fēng péng ]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后以“风鹏”比喻得时势有作为的人。
风篷[ fēng péng ]
船帆。
风披[ fēng pī ]
1.犹披靡。2.风轻轻拂过。
风瓢[ fēng piáo ]
指水瓢。古代常用以借指隐居生活。
风品[ fēng pǐn ]
作风,品行。
风平波息[ fēng píng bō xī ]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风平浪静[ fēng píng làng jìng ]
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
风评[ fēng píng ]
指风传的议论。
风萍浪迹[ fēng píng làng jì ]
比喻飘泊无定。柔石《二月》:“萧涧秋 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跡,跑过 中国 底大部分的疆土。”
风泼[ fēng pō ]
疯傻蛮横。《西游记》第三二回:“你这个风泼和尚,忒没道理。我倒是好意,特来报与你们。教你们走路时,早晚间防备,你倒转赖在我身上。”
风婆婆[ fēng pó pó ]
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风蒲[ fēng pú ]
指蒲柳。
风期[ fēng qī ]
1.犹风信。南朝 梁 任昉《为庾杲之与刘居士虬书》:“胜寄冥通,谅有风期之迟。”隋 虞世基《秋日赠王中舍》诗:“伊昔风期早,金兰信为宝。”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风期终破浪,水怪莫飞涎。”仇兆鳌 注:“风期,恐是言风信。”2.风度品格。《晋书·习凿齿传》:“其风期俊迈如此。”《世说新语·言语》“贫道重其神骏”刘孝标 注引《高逸沙门传》:“﹝ 支道林 ﹞少而任心独往,风期高亮。”3.犹友谊、情谊。唐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序:“倾意气於一言,缔风期於千祀。”宋 司马光《河上督役怀器之寄呈公明叔度时器之鞫狱沧州》诗:“曾无礼节间,但以风期亲。”4.风光。唐 李白《游敬亭寄崔侍御》诗:“相去数百年,风情宛如昨。”
风奇[ fēng qí ]
谓风流出众。
风骑[ fēng qí ]
犹飞骑。乘马疾行。
风旗[ fēng qí ]
1.风中飘动的旗帜。2.指酒帘。旧时酒家的标识。3.古时仪仗旗之一。见明王圻等《三才图会·仪制三·国朝仪仗图上》。
风起[ fēng qǐ ]
1.风刮起来。2.比喻事物的兴起。《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遝,熛至风起。”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万物之奥》:“海内之士,响应风起;俊雄英豪,辐至蜂止。”《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嘄謼於东崖,匈奴饮马於渭水,边竟雷动,四野风起。”
风起潮涌[ fēng qǐ cháo yǒng ]
同“風起水涌”。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比人家那如火如荼的新潮,那风起潮涌的新人运动,尚不知相差几千万里?”瞿秋白《饿乡纪程》十四:“风起潮涌的自由战激励他们驱逐地主,打破封建遗毒的偶像。”
风起浪涌[ fēng qǐ làng yǒng ]
《晋书·谢安传》:“嘗與 孫綽 等汎海,風起浪湧,諸人並懼,安 吟嘯自若。”参见“風起水涌”。
风起泉涌[ fēng qǐ quán yǒng ]
比喻事物大量而迅速地涌现。邹韬奋《萍踪寄语》九十:“现在本国的工程师人材已风起泉涌,随处都是本国的人材。”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五章一:“但在散文一方面,作家却风起泉涌,极一时之盛。”
风起水涌[ fēng qǐ shuǐ yǒng ]
大风刮起,水波汹涌。
风起云布[ fēng qǐ yún bù ]
犹言风起云涌。《云笈七籤》卷一一九:“衆知嫗即 羅真人 也,於是見處焚香以告焉,俄而風起雲布,微雨已至。”
草缏[ cǎo biàn ]
亦称“草辫”。用麦秆之类编成的扁平的带子,为制草帽、提篮、扇子等草制品的材料。
草辫[ cǎo biàn ]
见"草缏"。
草标[ cǎo biāo ]
插在物品上,作为待售的标志的草束。亦作为卖身的标记。《水浒传》第十二回:“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兰孙 ﹞真正无计可施,事到头来不自由,只得手中拿个草标,将一张纸,写着:‘卖身葬父’四字,到灵柩前拜了四拜。”《儒林外史》第三回:“那邻居飞奔到集上……见 范进 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老舍《茶馆》第一幕:“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
草表[ cǎo biǎo ]
1.草拟章奏。《三国志·吴志·华覈传》:“晧 以 覈 年老,敕令草表,覈 不敢。”《明史·宁王权传》:“权 邀 燕王 单骑入城,执手大慟,具言不得已起兵故,求代草表谢罪。”2.非正式的、预先填写的表格。
草蔀[ cǎo bù ]
有盖的草制盛具。
草草[ cǎo cǎo ]
草率;急急忙忙:~了事。~收场。~地看过一遍。
草草了事[ cǎo cǎo liǎo shì ]
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草测[ cǎo cè ]
工程开始之前,对地形、地质进行初步测量,精确度要求不很高:新的铁路线已开始~。
草茶[ cǎo chá ]
烘烤而成的茶叶。相对于加工方法不同的团茶而言。
草长莺飞[ cǎo zhǎng yīng fēi ]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
草虫[ cǎo chóng ]
1.栖息在草丛中的虫子,如蟋蟀等。2.以花草和昆虫为题材的中国画。
草船[ cǎo chuán ]
草扎的船。旧俗送鬼神时用之。宋 范致明《岳阳风土记》:“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櫂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醖。”金 元好问《送穷》诗:“主人不倦星奴倦,辛苦年年缚草船。”
草创[ cǎo chuàng ]
开始创办或创立:~时期。
草剏[ cǎo chuàng ]
同“草创”。《周书·唐瑾传》:“于时 魏 室播迁,庶务草剏,朝章国典,瑾 并参之。”
草次[ cǎo cì ]
1.犹造次,仓促。《仪礼·聘礼》“飧不致”汉 郑玄 注:“不以束帛致命,草次饌飧具轻。”贾公彦 疏:“草次饌具轻者,以其客始至则致之,故言草次也。”《春秋·隐公四年》“公及 宋公 遇于 清”晋 杜预 注:“遇者,草次之期,二国各简其礼,若道路相逢遇也。”孔颖达 疏:“草次,犹造次。造次、仓卒,皆迫促不暇之意。”元 商衟《一枝花·远寄》套曲:“好姻缘眼见得无终始,一载恩情似弹指,别离怨草次。”刘光汉《<新方言>后序》:“读斯书者,非徒可以詮故训,达神旨,艸次应对,名实相应,亦无忧閒介矣。”2.轻率;草率。《三国志平话》卷上:“关公 见 飞 非草次之人,説话言谈,便气和酒尽。”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学而篇二》:“冯厚斋 专就讲习讨论上説,只作今经生家温书解。此俗学、圣学大别白处,不容草次。”3.栖息于草野间。唐 张说《谏避暑三阳宫疏》:“填城溢郭,併插无所,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风雨暴至,不知庇托,孤惸老病,流转衢巷。”
草刺儿[ cǎo cì ér ]
比喻很细小的东西。如:一根草刺儿也休想拿去。
草丛[ cǎo cóng ]
聚生在一起的很多的草。
草猝[ cǎo cù ]
仓促草率。
草蹙[ cǎo cù ]
亦作“草慼”。仓猝;匆忙。南朝 宋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临涂草蹙,辞意不周。”唐 韦应物《送李侍御益赴幽州幕》诗:“契阔晚相遇,草慼遽离羣。”唐 元稹《桐花诗》序:“元和 五年……宿 曾峯馆。山月晓时,见桐花满地,因有八韵寄 白翰林 诗,当时草蹙,未暇纪题,及今六年,詔许西归,去时桐树上孙枝已拱矣。”
草底[ cǎo dǐ ]
草稿,底本。
草地[ cǎo dì ]
草本植物群落的统称。分湿生的草甸、中生的次生高草甸、亚高山草甸以及旱生的草原等。如中国青藏高原的草本植被,统称草地。
草甸[ cǎo diàn ]
分布于气候和土壤湿润、无林地区或林间地段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高山草甸、低地草甸和森林草甸。可供放牧和割草。
草甸子[ cǎo diàn zi ]
长满野草的低湿地:前面是一大片~。
草垫子[ cǎo diàn zi ]
用稻草、蒲草等编的垫子。
草奠[ cǎo diàn ]
创立。
草斗[ cǎo dòu ]
栎实。其状似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