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避实击虚[ bì shí jī xū ]
指避开敌人的主力,找敌人的弱点进攻。又指谈问题回避要害。
避实就虚[ bì shí jiù xū ]
本作避实击虚。《孙子兵法·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意思是避开敌人的主力,进攻其薄弱环节。后也指谈问题或处理问题时回避要害。
避世[ bì shì ]
脱离现实生活,避免和外界接触:~绝俗。
避世金马[ bì shì jīn mǎ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避世金门[ bì shì jīn mén ]
以之比喻身为朝官而逃避世务。
避世离俗[ bì shì lí sú ]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避世墙东[ bì shì qiáng dōng ]
指隐居于市井贩夫之中。
避仕[ bì shì ]
谓避而不仕;不从征召。
避事[ bì shì ]
谓逃避职事。
避寿[ bì shòu ]
谓某人在寿辰时节避而外出,以躲避亲友的庆贺。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十:“盖世俗作寿,必於逢九逢十之年。先生(袁枚)两年出游,皆为避寿计。其中载一诗云:‘到处探奇逢地主,避人作寿走天涯。’是其证也。”
避暑[ bì shǔ ]
1.天气炎热的时候到凉爽的地方去住:~胜地。夏天到北戴河~。2.避免中暑:天气太热,吃点药避避暑。
避暑山庄[ bì shǔ shān zhuāng ]
也叫热河行宫、承德离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苑囿。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完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山庄占地面积约为560公顷,围以虎皮石宫墙,内有宫殿、亭榭、湖泉、山林,风景秀丽、气势雄浑。原是清朝康熙、乾隆、嘉庆几代皇帝避暑的地方。山庄外东、北两侧环列建有象征民族和合的喇嘛教寺庙建筑11座,俗称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向公众开放。
避暑饮[ bì shǔ yǐn ]
《初学记》卷三引 三国 魏 曹丕《典论》:“大驾都 许,使光禄大夫 刘松 北镇 袁绍 军,与 绍 子弟日共宴饮,常以三伏之际,昼夜酣饮,极醉,至於无知。云以避一时之暑,,故 河 朔有避暑饮。”后以“避暑饮”指酣饮。
避衰[ bì shuāi ]
犹避灾。《三国志·魏志·陈群传》:“二宫上下,皆悉俱东,举朝大小,莫不惊怪。或言欲以避衰,或言欲於便处移殿舍,或不知何故。”《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六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避衰,谓五行之气,有王有衰,徙舍以避之也。今人谓之避灾。”
避税[ bì shuì ]
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规避纳税的行为。
避俗[ bì sú ]
1.避世隐居。2.指出家。3.舍弃旧俗。参见“避俗趋新”。
避俗趋新[ bì sú qū xīn ]
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避岁[ bì suì ]
1.古人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岁星相应而行,兴建土木要避开太岁的方位,否则就要遭受祸害。唐 白居易《禽虫》诗之一:“燕违戊己鹊避岁,兹事因何羽族知?”自注:“不知其然也。燕衔泥常避戊己日;鹊巢口常避太岁,验之皆信。”明 杨基《感怀》诗:“鹊巢知避岁,终为鳩所居。”2.旧时迷信,谓新年所属地支与某人生肖冲克,过年时某人应离家避居,否则会遭灾祸。明 归有光《与沉敬甫书》之八:“暂投 永怀寺 避岁,灯前后可入城也。”按,灯指灯节,即元宵节。
避缩[ bì suō ]
躲避退缩。
避所[ bì suǒ ]
指躲避藏身的地方。
避唐[ bì táng ]
传说上古 唐尧 时有隐士 许由、巢父,德行高尚。
避堂[ bì táng ]
见“避正堂”。
避逃[ bì táo ]
逃避。
避头[ bì tóu ]
逃避,躲避。
避退[ bì tuì ]
退避。
避丸[ bì wán ]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 不君,厚歛以彫墙;从臺上弹人,而观辟丸也。”后以“避丸”为暴君虐民取乐之典。唐 李峤《弹》诗:“避丸深可誚,求炙遂难忘。”《东周列国志》第五一回:“崇臺歌管未停声,血溅朱楼起外兵;莫怪臺前无救者,避丸之后絶人行。”
避位[ bì wèi ]
1.让位;辞职。2.离位起立。表示敬意。
避瘟[ bì wēn ]
防止瘟疫。
避卧[ bì wò ]
谓避世隐居。
避席[ bì xí ]
离开坐席。表示礼貌或敬意。
避徙[ bì xǐ ]
谓避难迁居。
避贤[ bì xián ]
犹让贤。
避贤路[ bì xián lù ]
避位让贤。语出《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晋书·元帝纪》:“帝遣使谓 敦(王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 瑯邪,以避贤路。’”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简文 更答曰:‘若 晋 室灵长,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运去矣,请避贤路。’”《魏书·辛雄传》:“雄 面辞曰:‘臣不能死事,俛眉从贼,乃是朝廷罪人,纵陛下不赐诛罚,而北来尚书勋高义重,臣宜避贤路。’”
避贤驿[ bì xián yì ]
见“避贤邮”。
避贤邮[ bì xián yóu ]
唐 代驿站名。即 阳城驿。
避嫌[ bì xián ]
为防止他人怀疑而对某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
避乡[ bì xiāng ]
谓市民为逃难而避居乡下。清 柯悟迟《漏网喁鱼集》:“﹝ 咸丰 十年﹞ 太(太仓)属各镇罢市,支塘、何市 亦然。老幼皆避乡,六河 亦议进贡,又恐不及耳。”
避嚣[ bì xiāo ]
犹避喧。
避邪[ bì xié ]
迷信的人指用符咒等避免邪祟。
避谢[ bì xiè ]
回避辞谢。
避心[ bì xīn ]
佛教语。谓舍弃一切尘念。
避刑[ bì xíng ]
谓避免触犯刑法。
避形[ bì xíng ]
谓隐藏身形。
避凶[ bì xiōng ]
谓避开祸害。
避凶趋吉[ bì xiōng qū jí ]
避开凶险,趋向吉祥。
避羞[ bì xiū ]
犹怕羞。
避喧[ bì xuān ]
1.见“避喧”。2.亦作“避諠”。谓避离喧嚣的尘世。
避諠[ bì xuān ]
见"避喧"。
避逊[ bì xùn ]
回避辞让。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颜甲·脔婿》:“少年忻然而行,略无避逊。”
避妍[ bì yán ]
1.谓避让美色。2.谓妍丽不及对方,避免与之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