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避害[ bì hài ]
躲避祸害。
避寒[ bì hán ]
1.御寒;免受寒冷。2.天气寒冷时移居温暖之地。
避捍[ bì hàn ]
躲避和防御。
避护[ bì hù ]
躲避或遮护。《三国志·魏志·荀攸传》“由是异之”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魏书》:“攸 年七八岁,衢 曾醉,误伤 攸 耳,而 攸 出入游戯,常避护不欲令 衢 见。”
避花骢[ bì huā cōng ]
同“避驄马”。清 方文《送左三山先生巡按浙江》诗之一:“平明骑马出,谁不避花驄?”自注:“侍御为 闽 令,以召对称旨得授。”
避患[ bì huàn ]
犹避害。
避荒[ bì huāng ]
逃荒。
避回[ bì huí ]
1.见“避回”。2.亦作“避迴”。回避;避忌。
避讳[ bì huì [ bì hui ]]
[ bì huì ]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叫做避讳。[ bì hui ]1.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儿:旧时迷信,行船的人~“翻”、“沉”等字眼儿。2.回避:都是自己人,用不着~。
避毁就誉[ bì huǐ jiù yù ]
回避诋毁而追求称誉。
避祸[ bì huò ]
犹避害。
避祸就福[ bì huò jiù fú ]
避开凶险,趋向幸福。
避祸求福[ bì huò qiú fú ]
指避开灾祸而求取幸福。
避迹[ bì jì ]
1.亦作“避蹟”。避藏形迹;隐匿。《再生缘》第三七回:“母亲与郡主两年避跡在于 万缘尼菴 内。”《玉娇梨》第八回:“晚生寒舍虽在郡中,却有一个小园在前面 白石村 中,晚生因在此避迹读书,到了城中住的时少,又癖性不喜妄交朋友,所以贱名不能上达。”2.见“避跡”。
避迹藏时[ bì jì cáng shí ]
指逃避时世。
避迹违心[ bì jì wéi xīn ]
指违背本意而隐匿。
避稽[ bì jī ]
逃避稽查。
避忌[ bì jì ]
避讳(bì·hui)。
避寂[ bì jì ]
犹僻静。清 葆光子《物妖志·杂类·笤帚》:“洪武 间,本觉寺 有一少年僧,名 湛然,房颇避寂。”
避节[ bì jié ]
封建时代谓官吏休假离职,不受上级节制。
避劫[ bì jié ]
犹言逃避灾难。
避藉陛[ bì jiè bì ]
指高的台阶。
避堇[ bì jǐn ]
亦作“避厪”。特指蓼虫喜寄生于味辛之蓼草,避开其味甘美之堇菜。清 蒲松龄《为邑侯张石年上巩昌府知府书》:“学飞之鼯鼠,原自无长;避堇之蓼虫,但能习苦。”清 蒲松龄《题时明府馀山旧意书屋》:“卫根葵叶,意实切於倾阳;习苦蓼虫,性已安於避厪。”
避厪[ bì jǐn ]
见“避堇”。
避井入坎[ bì jǐng rù kǎn ]
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同“避坑落井”。
避穽入坑[ bì jǐng rù kēng ]
穽,同“阱”。比喻躲过一害,又受一害。同“避坑落井”。
避浄[ bì jìng ]
犹僻静。
避境[ bì jìng ]
避离某地,不入其境。
避静[ bì jìng ]
1.避闹取静。《红楼梦》第六二回:“原是纳凉避静的,不觉因多罚了两杯酒,娇娜不胜,便睡着了。”2.天主教内的一种宗教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避开“俗务”,进行宗教静修,故称。活动方式一般为教徒听神父讲道和个人静思。清 高龙倍勒《汇南传教史》:“伏伯禄 神父命令各神父回到各人本会去做避静。”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八章:“她还没有达到少女的年华,就开始过避静的生活了。”
避酒[ bì jiǔ ]
谓在宴会中因怕劝酒而避席。
避咎[ bì jiù ]
1.避免罪过或过失。2.避免祸害。
避就[ bì jiù ]
1.避开与趋就。《庄子·盗跖》:“夫欲恶避就,固不待师,此人之性也。”成玄英 疏:“夫欲之则就,恶之则避,斯乃人物之常情,不待师教而后为之哉。”宋 苏轼《思堂记》:“君子之於善也,如好好色,其於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復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清 赵执信《行十八滩中》诗:“篙师工避就,色授颐指挥。”2.回避迁就。《魏书·高允传》:“至如 高允 者,真忠臣矣。朕有是非,常正言面论,至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而説,无所避就。”唐 苏鹗《苏氏演义》卷上:“但《论语》云:邦君树塞门。树犹屏也。不言君,但言邦,此皆委曲避就之意也。”章士钊《黄花岗之役·赵伯先事略》:“又激于意气,跅弛不羈,被酒大言,无所避就。”3.“避祸就福”之省称。宋 陈亮《三国纪年·陈登田畴》:“以如是之资,而使志士思避就之计,岂不甚可惜哉!”
避居[ bì jū ]
1.谓移居以避祸害。2.避开不居。
避军三舍[ bì jūn sān shè ]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避君三舍[ bì jūn sān shè ]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避课[ bì kè ]
逃避赋税。《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四载》:“王鉷 志在聚敛,以有籍无人者皆为避课,按籍戍边六岁之外,悉徵其租庸,有併徵三十年者,民无所诉。”
避坑落井[ bì kēng luò jǐng ]
比喻避去一害又受一害。《晋书·褚(shà)传》:“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避宼[ bì kòu ]
见“避寇”。
避寇[ bì kòu ]
亦作“避宼”。谓为免遭寇盗侵害而避居他处。
避懒[ bì lǎn ]
犹躲懒。
避雷器[ bì léi qì ]
用以避免因雷击等产生的过高电压造成危害的装置。装在被保护物附近,当被保护物因雷击等原因电压超过允许值时,避雷器对地放电,以保护人员、高大建筑和电气设备的安全。
避雷针[ bì léi zhēn ]
保护建筑物等免受雷击的装置。本身为一良好接地的金属棒,安装在被保护物的顶端。当附近天空发生雷电时,避雷针经地线将雷电电流引入地中,使被保护物免遭雷击。
避李[ bì lǐ ]
《旧唐书·李泌传》:“﹝ 泌 ﹞权逾宰相……寻为中书令 崔圆、倖臣 李辅国 害其能,将有不利於 泌。
避李嫌瓜[ bì lǐ xián guā ]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
避吏[ bì lì ]
谓逃避狱吏的追捕。
避凉附炎[ bì liáng fù yán ]
指疏远避开无权势者,亲热攀附有权势者。
避虏[ bì lǔ ]
犹避寇。
避禄[ bì lù ]
犹辞官。三国 魏 嵇康《六言·老莱妻贤名》:“不愿夫子相 荆,相将避禄隐耕。”宋 张耒《王子开朝散早年以疾病谢事还江阴求诗为别》之三:“避禄免危疾,弃铅得黄金。”
避路[ bì lù ]
1.避退让路。2.旧时礼节。遇尊长于路,避退一旁,以示敬畏。3.退让;让步。4.犹择路。
避乱[ bì luàn ]
躲避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