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中山装[ zhōng shān zhuāng ]
一种服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中伤[ zhòng shāng ]
诬蔑别人使受损害:造谣~。恶意~。
中殇[ zhōng shāng ]
古谓十二至十五岁死亡为“中殇”。未成年而死叫殇。《仪礼·丧服》:“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殤,十五至十二为中殤,十一至八岁为下殤,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殤。”《礼记·檀弓上》:“﹝ 周 人﹞以 夏后氏 之堲周葬中殤、下殤。”陆德明 释文:“十二至十五为中殤。”
中觞[ zhōng shāng ]
宴饮之中。晋 陶潜《游斜川》诗:“中觴纵遥情,忘彼千载忧。”宋 苏轼《缾笙》诗引:“庚辰八月二十八日,刘几仲 饯饮 东坡,中觴,闻笙簫声杳杳若在云霄间。”《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五年》:“壬午,卢益 等赴花宴。时 金 主形神已病,中觴,促令便辞,略不及交 燕 事。”
中晌[ zhōng shǎng ]
中午。
中赏[ zhōng shǎng ]
1.中等的赏赐。2.内心赞赏。
中尚方[ zhōng shàng fāng ]
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造杂作。始置于 汉 代,唐 改称中尚署,元 为中尚监,明 以后不设。三国 魏 曹叡《赐彭城王据玺书》:“有司奏王遣司马 董和,齎珠玉来到京师中尚方,多作禁物,交通工官。”晋 陆翙《邺中记》:“织锦署在中尚方。”清 叶廷琯《吹网录·魏太和铜熨斗熨人款识》:“欵识刻于跗上,文曰:‘大和 三年二月廿三日,中尚方造。’”
中舍[ zhōng shè ]
亦称“中舍人”。太子属官。
中舍人[ zhōng shè rén ]
见“中舍”。
中射[ zhōng shè ]
亦称“中射士”。古官名。宫廷中的侍卫官。
中射士[ zhōng shè shì ]
见“中射”。
中身[ zhōng shēn ]
1.中年。《书·无逸》:“文王 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郑玄 注:“中身谓中年。”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年在中身,疚维痁疾。”唐 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邓君墓志铭》:“年极中身,葬兹高岸。”章炳麟《悲先戴》:“寿不中身,愤时以陨,岂无故耶?”2.身体的中部。《战国策·魏策四》:“有虵於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中生代[ zhōng shēng dài ]
显生宙的第二个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 500万年前。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中声[ zhōng shēng ]
1.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诗》,定其中声,得三百篇。”2.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中绳[ zhòng shéng ]
1.符合墨线。2.喻符合标准。3.谓适度。
中省[ zhōng shěng ]
中书省的省称。
中圣[ zhōng shèng ]
酒醉的隐语。
中圣人[ zhōng shèng rén ]
酒醉的隐语。
中盛[ zhōng shèng ]
盛是古代祭祀时置于容器中的谷物,一般为黍、稷、稻、粱、麦、苽,谓之六谷。“中盛”谓不用稻、粱,表示祭礼从简。《逸周书·籴匡》:“年俭穀不足,宾祭以中盛。”孔晁 注:“有黍稷无稻粱。”
中失[ zhōng shī ]
犹得失。
中师[ zhōng shī ]
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
中石饮羽[ zhōng shí yǐn yǔ ]
指 西周 时 楚 国君 熊渠、春秋 时 楚 大夫 养由基、西汉 名将 李广 等人力大善射的故事。相传他们射箭中石,箭头竟没入石中。事分别见《吕氏春秋·精通》、《韩诗外传》卷六、《史记·李将军列传》。
中时[ zhōng shí ]
1.午时。2.不好也不坏的时机。3.古代以春、夏、秋、冬四时配木、火、金、水四行,另分立秋前十八日配土,名为“中央时”,简称“中时”。后因以泛指夏末。
中实[ zhōng shí ]
1.犹真实。2.里面坚实。
中食[ zhōng shí ]
1.进食之中。《国语·晋语九》:“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三国 魏 钟会《生母张夫人传》:“﹝ 孙氏 ﹞愈更嫉妬,乃置药食中,夫人中食,觉而吐之。”2.指佛教徒于中午进斋食。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玉格》:“忽见一寺,门宇炳焕,遂求中食。”《释氏要览·中食》引《僧祇律》云:“时食,谓时得食,非时不得食。今言中食。以天中日午时得食,当日中,故言中食。”3.普通饮食。《宋史·孝义传·郭琮》:“凡母之所欲,必亲奉之。居常不过中食,絶饮酒茹荤者三十年,以祈母寿。”
中使[ zhōng shǐ ]
1.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凡詔所徵求,皆令 西园 騶密约勑,号曰‘中使’。”《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勉膳禁哭,中使相望。”张铣 注:“天子私使曰中使。”唐 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续黄粱》:“忽见有二中使,齎天子手詔,召 曾太师 决国计。”2.顶用,好用。元 武汉臣《老生儿》楔子:“好孩儿也,这钱直恁般中使!”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您孩儿往常不听叔叔的教训,今日受穷,纔知道这钱中使,我省的了也。”
中士[ zhōng shì ]
某些国家的军衔,低于上士,高于下士。
中世[ zhōng shì ]
即中古。
中世纪[ zhōng shì jì ]
介于古代和近代之间的历史时期。一般指欧洲自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这一时期,即欧洲封建社会时期。
中式[ zhōng shì ]
属性词。中国式样的:~服装。
中事[ zhōng shì ]
1.指某时期中重要的事情。《穀梁传·僖公五年》:“无中事而復举诸侯,何也?”杨士勋 疏:“无中事者,谓中间无他事也。”2.正确的事情。《荀子·儒效》:“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谓之中事。”3.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史记·秦始皇本纪》:“今 高(赵高)素小贱,陛下幸称举,令在上位,管中事。”4.中等案件。《宋史·刑法志一》:“凡断讞奏狱,每二十緡以上为大事,十緡以上为中事,不满十緡为小事。”5.合乎事理。《韩非子·有度》:“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中侍[ zhōng shì ]
指宫中的侍从官。
中试[ zhōng shì ]
产品设计出到投产前的试验。
中室[ zhōng shì ]
室中。
中适[ zhōng shì ]
1.中正适当。汉 贾谊《新书·容经》:“言秉中适而据乎宜。”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用权於变,则失中适之宜。”《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故冬不凄寒,夏无炎燀。钧调中适,可以永年。”李善 注引 高诱 曰:“适,中也。”2.心中安适。唐 白居易《负冬日》诗:“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中手[ zhōng shǒu ]
技能中等的人。
中寿[ zhōng shòu ]
次于上寿为中寿,说法不一,约在七、八十岁上下中寿尔木拱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中书[ zhōng shū ]
1.皇宫中的藏书。亦特指宫中记事的书。《汉书·儒林传·孔安国》:“成帝 时求其古文者,霸 以能为《百两》徵,以中书校之,非是。”颜师古 注:“中书,天子所藏之书也。”《后汉书·伏湛传》:“永和 元年,詔 无忌 与议郎 黄景 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李贤 注:“中书,内中之书也。”《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日於苑中习焉”裴松之 注引《吴历》:“亮 数出中书视 孙权 旧事。”2.官名。中书令的省称。汉 设中书令,掌传宣诏令,以宦者为之,后多任用名望之士。《汉书·萧望之传》:“望之 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晋 庾亮《让中书令表》:“国恩不已,復以臣领中书。”隋 唐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俱为宰相,后因以中书称宰相。《宋史·叶清臣传》:“陛下欲息奔竞,此繫中书。若宰相裁抑奔竞之流,则风俗惇厚,人知止足。”清 洪昇《长生殿·贿权》:“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3.官名。中书舍人的省称。隋、唐 时为中书省的属官。明 清 废中书省,于内阁设中书舍人,掌撰拟、缮写之事。《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中书的班次,进士是一途,监生是一途。”《官场现形记》第五三回:“他就凑了千把银子,捐了个内阁中书。”4.官署名。唐 代的中书省、宋 代的政事堂,亦直称为“中书”。唐 白居易《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行寻春水坐看山,早出中书晚未还。”宋 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中:“文潞公 在枢府,尝一日过中书,与 荆公 行至题下。”5.毛笔的别称,“中书君”的省称。《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早拜中书事 祖龙,江淹 亲向梦中逢。”参见“中书君”。
中书房[ zhōng shū fáng ]
明 代宫中的缮写收发机构。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书房,掌房官一员,散官十餘员,係司礼监工,年老资深者挨转,专管文华殿中书,所写书籍、对联、扇柄等件,承旨发写完日,奏进御前。”
中书格[ zhōng shū gé ]
明 代有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等事。其书体一般端正而流于刻板,人谓之中书格。
中书检正[ zhōng shū jiǎn zhèng ]
宋 代的内阁侍读。
中书君[ zhōng shū jūn ]
唐 韩愈 作寓言《毛颖传》,称毛笔为 毛颖。言 颖 居 中山 为 蒙恬 所获,献于 秦皇,秦皇 封之于 管城,号 管城子,“累拜中书令,与上益狎,上尝呼为中书君”。后因以“中书君”为毛笔的别称。
中书堂[ zhōng shū táng ]
中书省的政事堂。唐 杜甫《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仇兆鳌 注:“李华《中书政事堂记》:武德 以来,於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高宗 光宅 元年,裴炎 自侍中除中书令,执宰相笔,乃迁政事堂於中书省。”宋 陆游《送襄阳郑帅唐老》诗:“武能防秋 北平 道,文合落笔中书堂。”
中书学[ zhōng shū xué ]
犹太学。北魏 时的中央教育机构。《北史·儒林传序》:“明元 时,改国子为中书学,立教授博士。”《魏书·李訢传》:“为中书学生,世祖 幸中书学,见而异之。”《周书·崔彦穆传》:“年十五,与 河间 刑子才、京兆 韦孝宽 俱入中书学,偏相友爱。”
中叔[ zhōng shū ]
复姓。
中枢[ zhōng shū ]
在一事物系统中起关键、主导作用的部分:交通~。神经~。
中枢神经[ zhōng shū shén jīng ]
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脑和脊髓,主管全身感觉运动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等。
中孰[ zhōng shú ]
亦作“中熟”。中等的年成。《汉书·食货志上》:“故大孰则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则糴二,下孰则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宋 陆游《书喜》诗:“岁收俭薄虽中熟,民得蠲除已小苏。”清 杨芳灿《沙鹻田》诗:“上熟亩盈石,中熟六斗强。”
中熟[ zhōng shú ]
见“ 中孰 ”。
中暑[ zhòng shǔ ]
1.病,由于长时间受烈日照射或室内温度过高、不通风引起。症状是头痛,耳鸣,严重时昏睡,痉挛,血压下降。2.患中暑(zhòngshǔ)病。有的地区叫发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