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中位[ zhōng wèi ]
中央的位置。
中尉[ zhōng wèi ]
军衔,尉官的一级,低于上尉,高于少尉。
中文[ zhōng wén ]
中国的语言文字,特指汉族的语言文字。
中吴[ zhōng wú ]
1.旧苏州府的别称。始见宋龚明之《中吴纪闻》。2.旧镇江府的别称。
中五[ zhōng wǔ ]
指五行中的土运。旧时以五方配五行,中央属土,故称。
中午[ zhōng wǔ ]
时间词。指白天十二点左右的一段时间。
中忤[ zhōng wǔ ]
犹言冒犯违忤。
中武[ zhōng wǔ ]
前后相间一足之地。
中务[ zhōng wù ]
切中时务。
中夕[ zhōng xī ]
半夜。
中西[ zhōng xī ]
中国和西洋:~合璧。学贯~。
中西合璧[ zhōng xī hé bì ]
合璧:圆形有孔的玉叫璧,半圆形的叫半璧,两个半璧合成一个圆叫“合璧”。比喻中国和外国的好东西合到一块。
中息[ zhōng xī ]
1.中间停歇;中止。2.次子。
中狭[ zhōng xiá ]
心地狭隘。
中下[ zhōng xià ]
1.指古代田地或赋税等级的第六等。2.中等里的下等。3.指中策和下策。
中夏[ zhōng xià ]
中国;华夏。
中贤[ zhōng xián ]
指一般的贤人。
中县[ zhōng xiàn ]
1.指中原。2.中等规模的县。3.合乎垂直线。县,“悬”的古字。
中线[ zhōng xiàn ]
1.三角形的一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2.球场中间画的一条横线,是双方的界限。
中宪大夫[ zhōng xiàn dài fū ]
金 代为吏部文官正五品的封阶,明 清 则为文职正四品封阶。
中陷[ zhōng xiàn ]
中伤陷害。
中羡[ zhōng xiàn ]
墓道。
中乡[ zhōng xiāng ]
1.乡中。2.指中阳里。
中项[ zhōng xiàng ]
逻辑学名词。亦称“中词”。在三段论的大、小两个前提里都出现的概念。它的作用是作为大项和小项的中介,把两者联系起来,从而推出结论。
中宵[ zhōng xiāo ]
中夜,半夜。晋 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唐 陆贽《贞元九年大赦制》:“中宵屡兴,终食累叹。”清 龚自珍《忏心》诗:“经济文章磨白昼,幽光狂慧復中宵。”陈毅《满江红·游广东旋到海南岛度假》词:“应中宵起舞到鸡鸣,练腰脚。”
中宵舞[ zhōng xiāo wǔ ]
中夜起舞。
中霄[ zhōng xiāo ]
犹中天,高空。
中校[ zhōng xiào ]
军衔,校官的一级,低于上校,高于少校。
中邪[ zhòng xié ]
迷信的人指被鬼怪迷住而言行反常。
中谢[ zhōng xiè ]
1.官名。古代王侯的侍御近臣。《吕氏春秋·去宥》:“有中谢佐制者,为 昭釐 谓 威王 曰:‘国人皆曰,王乃 沉尹华 之弟子也。’”高诱 注:“中谢,官名也。佐王制法制也。”《史记·张仪列传》:“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司马贞 索隐:“盖谓侍御之官。”2.臣僚受职或受赏后入朝谢恩。宋 王谠《唐语林·政事下》:“﹝ 宣宗 ﹞御笔曰:‘醴泉 县令 李君奭 可为 怀州 刺史。人莫测也。’君奭 中谢,上諭其事。”《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甲辰,以 悰 同平章事,兼度支、盐铁转运使。及 悰 中谢,上劳之。”胡三省 注:“既受命入谢,谓之中谢。”3.古代臣子上谢表,例有“诚惶诚恐,顿首死罪”一类的套语,表示谦恭。后人编印文集往往从略,而旁注“中谢”二字。《文选·羊祜<让开府表>》:“夙夜战慄,以荣受忧。中谢。”李善 注:“中谢,言臣诚惶诚恐,顿首死罪。”宋 周密《齐东野语·中谢中贺》:“今臣僚上表,所称诚惶诚恐及诚欢诚喜、顿首、稽首者,谓之中谢、中贺。自 唐 以来,其体如此。盖臣某以下,亦略敍数语,便入此句,然后敷陈其详。”
重席[ chóng xí ]
1.层迭的坐席。古人席地而坐,以坐席层迭的多少表示身分的高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氏 饮大夫酒,臧紇 为客,既献,臧孙 命北面重席,新樽絜之。”杨伯峻 注:“重席,二层席。古代席地坐,席之层次,依其位之高低。《仪礼·乡饮酒礼》云:‘公三重,大夫再重。’则重席,大夫之坐。”《仪礼·乡射礼》“大夫辞加席,主人对,不去加席”汉 郑玄 注:“辞之者,谦不以己尊加贤者也;不去者,大夫再重席,正也。宾一重席。”2.《后汉书·儒林传上·戴凭》载:戴凭 解经不穷,“遂重坐五十餘席”。后用以借指学问渊博的儒者。《周书·儒林传序》:“握素怀鈆重席解颐之士,间出於朝廷。”《南史·谢举传》:“广 深叹服,仍以所执麈尾、斑竹杖、滑石书格荐之,以况重席焉。”唐 骆宾王《上郭赞府启》:“味道弹冠,望横经於重席。”参见“重坐”。
重险[ zhòng xiǎn ]
1.重迭的险象。2.层层险阻的地势。
重现[ chóng xiàn ]
(过去的事情)重新显现:影片~了农民起义的壮阔场面。
重箱[ zhòng xiāng ]
1.指两层的车箱。2.百合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百合》。
重详[ zhòng xiáng ]
慎重思考。
重霄[ chóng xiāo ]
指极高的天空。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也叫九重霄。
重孝[ zhòng xiào ]
最重的孝服(一般是子女为亡父亡母所穿的孝服)。
重校[ zhòng xiào ]
沉重的木枷。《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 伊逊 恐 辽 主犹有所疑,引 托卜嘉 等庭詰之,各令荷重校,绳系其颈,不能出气。”
重械[ zhòng xiè ]
指沉重的桎梏。
重心[ zhòng xīn ]
1.物体内各点所受的重力产生合力,这个合力的作用点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2.三角形三条中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3.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工作~。问题的~。
重新[ chóng xīn ]
1.再一次:~抄写一遍。他~来到战斗过的地方。2.表示从头另行开始(变更方式或内容):~部署。~做人。
重兴旗鼓[ chóng xīng qí gǔ ]
犹言重整旗鼓。
重星[ zhòng xīng ]
犹大星。
重刑[ zhòng xíng ]
1.重的刑罚。《吴子·治兵》:“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尉缭子·重刑令》:“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2.加重刑罚;施以严刑。《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洩命重刑,臣亦不为。”《商君书·画策》:“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隋书·赵煚传》:“尝有人盗 煚 田中蒿者,为吏所执……﹝ 煚 ﹞慰諭而遣之,令人载蒿一车以赐盗者,盗者愧恧,过於重刑。”3.犹慎刑。谓不轻易用刑。《礼记·王制》“王命三公参听之”汉 郑玄 注:“王使三公復与司寇及正共平之,重刑也。”
重行[ chóng xíng ]
重新进行(某种活动):~颁布。~起草。
重型[ zhòng xíng ]
属性词。(机器、武器等)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特别大的:~汽车。~车床。~坦克。
重姓[ zhòng xìng ]
1.犹大姓。 唐 朱庆馀 《贺张水部员外拜命》诗:“前代佳名 逊 ,当时重姓 张 。”2.复姓,双姓。 唐 无名氏 《玉泉子》:“举人 李文彬 受知於舍人 紇干洎 。有同时今京兆府司録 贺兰洎 卒, 彬 因謁紫微,问:‘今日有何新事?’对曰:‘适过府,闻 紇干洎 卒。’ 洎 曰:‘莫错否。’ 彬 曰:‘不错。’ 洎 曰:‘君又似共鬼语也。’拂衣而入。 彬 乃悟,盖俱重姓,又同名而误对也。”
重修[ chóng xiū ]
1.重新翻修(建筑物等):~古寺。~马路。2.重新修订或编写:~县志。
重羞[ zhòng xiū ]
犹兼味。两样菜肴。
重岫[ zhòng xiù ]
指深的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