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朱幔[ zhū màn ]
红色的帷幕。
朱旄[ zhū máo ]
古代车上的旗饰,用红色旄牛尾制成。
朱髦[ zhū máo ]
古时骏马名。
朱梅[ zhū méi ]
红梅。
朱甍[ zhū méng ]
1.朱红色的屋顶。2.借指帝王宫室和道院、庙宇等。
朱甍碧瓦[ zhū méng bì wǎ ]
红色屋脊,青绿色的琉璃瓦。借指华丽的建筑。
朱蜜[ zhū mì ]
红色的蜜。
朱明[ zhū míng ]
1.夏季。尸子《卷上》:“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汉书·礼乐志》:“朱明盛长,旉与万物。”晋 潘岳《射雉赋》:“於时青阳告谢,朱明肇授。”唐 刘禹锡《代谢端午赐物表》:“朱明仲月,端午佳辰。”清 孙枝蔚《惜夏》诗:“我饯朱明后,无衣暗自伤。”2.指立夏节。南朝 梁 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中吕四月》:“节届朱明,晷钟丹陆。”《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朱明时节樱桃熟,卷帘嫩笋初成竹。”元 柯丹邱《荆钗记·绣房》:“宝篆香消,绣窗日永,又还节近朱明。”3.太阳。《楚辞·招魂》:“朱明承夜兮,时不可以淹。”王逸 注:“朱明,日也。”三国 魏 阮籍《咏怀诗》之六六:“朱明不相见,奄昧独无侯。”明 王世贞《天门开》诗:“朱明曜以东起,纤阿迫以西垂。”4.指传说中的火神 祝融。《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 炎帝,其佐 朱明。”高诱 注:“旧説云 祝融。”5.汉 郊祀歌名。《史记·乐书》:“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皞》,冬歌《玄冥》。”《后汉书·祭祀志中》:“立夏之日,迎夏於南郊,祭赤帝 祝融,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6.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七洞天,即“朱明辉真之洞天”。在 广东 罗浮山。宋 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朱明洞 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宋 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三:“罗浮 高万仞,下看 扶桑 卑。默坐 朱明洞,玉池自生肥。”7.指 明 朝。明 朝皇帝姓 朱,故称。《花城》1981年第6期:“自从 成吉思汗 的孙子 忽必烈 定都 北京城,经过 蒙元、朱明、满清,七百多年。”
朱明节[ zhū míng jié ]
立夏节。
朱冥[ zhū míng ]
指南方。
朱墨[ zhū mò ]
1.红黑两色:~加批。~套印。2.用朱砂制成的墨。
朱墨本[ zhū mò běn ]
1.朱笔和墨笔兼用的稿本。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太宗 时史官 张洎 等撰 太祖 史,凡 太宗 圣諭及史官采摭之事,分为朱墨书以别之,此国史有朱墨本之始也。”宋 周密《齐东野语·朱墨史》:“绍圣 中 蔡卞 重修《神宗实録》,用朱黄删改,每一卷成輒纳之禁中,盖将尽泯其跡,而使新録独行,所谓朱墨本者世不可得而復见矣。”2.红黑两色套印的书本。已发现的最早套印本是 蒙古 至元 六年(公元1269年)湖 北 江陵 资福寺 刻的 无闻和尚《金刚经注》,用红色印经文和圈,用黑色印注。沿至 明 末,吴兴 闵齐伋、凌濛初 两家所刊诸书,盛用两色套印,墨印正文,朱印评点。
朱墨笔[ zhū mò bǐ ]
指处理文案用的朱笔与墨笔。
朱木[ zhū mù ]
1.大名。2.红色刑杖。
朱目[ zhū mù ]
朱笔写的题目。
朱泥[ zhū ní ]
指用朱砂调制的丸药。旧俗于岁除服用,谓可祛邪。南朝 梁 庾肩吾《岁尽应令》诗:“金薄图神燕,朱泥却鬼丸。”唐 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诗:“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
朱辇[ zhū niǎn ]
古代帝、后乘的车子。
朱鸟[ zhū niǎo ]
即“朱雀”
朱鸟窗[ zhū niǎo chuāng ]
同“朱鸟牖”。南朝 陈 徐陵《<玉台新咏>序》:“青牛帐里,餘曲既终,朱鸟窗前,新妆已竟。”唐 王翰《古蛾眉怨》诗:“白日全含朱鸟窗,流云半入苍龙闕。”
朱鸟幡[ zhū niǎo fān ]
画有朱鸟的旗帜。古代用以表识官号。
朱鸟门[ zhū niǎo mén ]
汉 宫门名。
朱诺[ zhū nuò ]
罗马神话中的天后。即希腊神话中的赫拉。
朱盘[ zhū pán ]
红漆盘子。
朱旆[ zhū pèi ]
红色的旌旗。
朱批[ zhū pī ]
清代皇帝在奏章上用朱笔(蘸红色的毛笔)所写的批示叫朱批。也指评校书籍时用朱(硃)墨写的批注。
朱批谕旨[ zhū pī yù zhǐ ]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有《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硃批”、“硃諭”。《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清 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琦公(琦善)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朱票[ zhū piào ]
见“硃笔官票”。
朱评[ zhū píng ]
朱笔写的评语、批注。
朱漆[ zhū qī ]
红漆:~大门。~家具。
朱軝[ zhū qí ]
犹朱轮。軝,车毂。
朱旗[ zhū qí ]
红旗。多指战旗。
朱铅[ zhū qiān ]
1.谓胭脂铅粉。唐 杜甫《北征》诗:“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宋 王安石《信都公家白兔》诗:“水晶为宫玉为田,姮娥 縞衣洗朱铅。”明 李东阳《无锡华大母邹氏托子以姑自经死以示无贰志》诗:“婉婉从夫日,辛勤抱子年,晨昏亲药饵,少壮损朱铅。”2.绘画的红白颜料。
朱签[ zhū qiān ]
1.红色竹签。旧时官府交付差役拘捕犯人的凭证。2.朱簽:见“硃籤”。3.亦作“硃签”。硃籤:以朱墨作记的封签。系旧时官府委办紧要事件临时发给的凭证。
朱翘[ zhū qiào ]
红色的尾端。
朱綅[ zhū qīn ]
红线。
朱雀[ zhū què ]
1.鸟,外形像麻雀,雄鸟红色或暗褐色,雌鸟一般灰褐色。生活在山林中,吃植物果实、种子等。2.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统称。见〖二十八宿〗。3.道教所奉的南方的神。‖也叫朱鸟。
朱雀航[ zhū què háng ]
见“朱雀桁”。
朱雀桁[ zhū què héng ]
亦称“朱雀航”。六朝都城 建康(今 江苏 南京市),南城门 朱雀门 外的浮桥,横跨 秦淮河 上。三国 吴 时称 南津桥,晋 改名 朱雀桁。桁为连船而成,长九十步,广六丈。因在 台城 南,又称“南航”。秦淮河 上二十四航,此为最大,又称“大航”。《晋书·温峤传》:“及 王含、钱凤 奄至都下,嶠 烧 朱雀桁 以挫其锋。”唐 温庭筠《江南曲》:“妾住 金陵 步,门前 朱雀航。”清 余怀《板桥杂记·雅游》:“长板桥 在院墻外数十步…… 中山 东花园亘其前,秦 淮 朱雀桁 遶其后。”参阅 清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二·朱雀桁》。
朱雀门[ zhū què mén ]
六朝都城 建康(今 江苏 南京市)南城门。始建于 晋成帝 成康 二年。门上有两铜雀,因名。《南史·宋纪中·孝武帝》:“初立驰道,自 閶闔门 至于 朱雀门。”唐 李白《宿白鹭洲寄杨江宁》诗:“朝别 朱雀门,暮栖 白鷺洲。”参阅 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建康府》。
朱雀桥[ zhū què qiáo ]
即 朱雀桁。东晋 时 王导 谢安 等豪门巨宅多在其附近。唐 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 边野草花,乌衣巷 口夕阳斜。旧时 王 谢 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宋 徐铉《稽神录·酤酒王氏》:“江寧 大火,朱雀桥 西至 凤台山 居人,焚之殆尽。”明 高深甫《金落索·四时怨别》套曲:“风尘梦醒黄梅雨,芳草心悬 朱雀桥。”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六朝燕子年年来,朱雀桥 圮花不开。未须惆悵问 王 谢,刘郎 一去何曾回?”参见“朱雀桁”。
朱雀牖[ zhū què yǒu ]
即朱鸟牖。
朱阙[ zhū quē ]
1.宫殿前红色的双柱。2.借指皇宫、朝廷。
朱荣[ zhū róng ]
红花。
滞顽[ zhì wán ]
迟钝固执。
滞务[ zhì wù ]
积压的事务。
滞欷[ zhì xī ]
指郁积之气。
滞瑕[ zhì xiá ]
积滞的尘秽。
滞下[ zhì xià ]
中医指痢疾。
滞想[ zhì xiǎng ]
凝聚心头的想念。
滞销[ zhì xiāo ]
(货物)不易售出;销路不畅:~商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