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朱点[ zhū diǎn ]
校读书籍等时用朱笔圈点,故称“朱点”。
朱殿[ zhū diàn ]
指红色殿宇。因其外墙多涂以朱色,故称。
朱顶鹤[ zhū dǐng hè ]
即丹顶鹤。
朱顿[ zhū dùn ]
春秋 时富豪 陶朱公 和 猗顿 的并称。
朱萼[ zhū è ]
1.亦作“朱蕚”。鲜艳的花萼。2.红花。
朱蕚[ zhū è ]
见“朱萼”。
朱儿[ zhū ér ]
即朱砂。
朱幡[ zhū fān ]
见“朱旛”。
朱旛[ zhū fān ]
亦作“朱幡”。红色的旗幡。尊显者所用。汉 刘向《列仙传·崔文子》:“后有疫气,民死者万计。长吏之 文 所请救。文 拥朱旛繫黄散以徇人门。饮散者即愈,所活者万计。”唐 李益《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诗:“灵鸡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元 姚燧《阳春曲》:“金鱼玉带罗袍就,皂盖朱幡赛五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绛妃》:“伤哉緑树犹存,簌簌者绕墙自落;久矣朱旛不竖,娟娟者霣涕谁怜?堕溷沾篱,毕芳魂於一日;朝荣夕悴,免荼毒以何年?”
朱矾[ zhū fán ]
铁矾土。因其含氧化铁而呈红色。可入药,或作颜料。
朱方[ zhū fāng ]
1.春秋 时 吴 地名。治所在今 江苏省 丹徒县 东南。《左传·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 以诸侯伐 吴 ……使 屈申 围 朱方。”杜预 注:“朱方,吴 邑。”《史记·吴太伯世家》:“王餘祭 三年,齐 相 庆封 有罪,自 齐 来犇 吴。吴 予 庆封 朱方 之县,以为奉邑。”裴駰 集解引《吴地记》:“朱方,秦 改曰 丹徒。”南朝 宋 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 云阳,落日次 朱方。”唐 萧颖士《江有归舟三章并序》:“南条 北固,朱方 旧里。”清 张一鸣《登金山》诗:“白下 朱方 频战伐,吴 头 楚 尾总云烟。”2.指南方。唐 皎然《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诗:“谴深辞紫禁,恩在副朱方。”明 刘基《梅颂》诗:“朱方之秀梅实硕兮,含章而贞受命独兮。”
朱幩[ zhū fén ]
1.马嚼环两旁的红色扇汗用具。亦用作装饰。2.引申为华美的车乘。3.谓赤帜、红旗。
朱粉[ zhū fěn ]
胭脂和铅粉。妇女用的化妆品。
朱凤[ zhū fèng ]
即朱雀。
朱夫子[ zhū fū zǐ ]
指 宋 朱熹。
朱跗[ zhū fū ]
红色花萼。跗,通“柎”。
朱芾[ zhū fèi ]
红色蔽膝。古代礼服上的一种装饰物,缝于长衣之前。
朱服[ zhū fú ]
红色官服。
朱绂[ zhū fú ]
1.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易·困》:“困于酒食,朱紱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咎。”程颐 传:“朱紱,王者之服,蔽膝也。”《汉书·韦贤传》:“黼衣朱紱,四牡龙旂。”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黑貂朱紱,王侯满筵。”唐 杜牧《书怀寄中朝往还》诗:“朱紱久惭官借与,白头还嘆老将来。”宋 王安石《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紱水云身。”2.指做官。唐 陈子昂《晖上人房饯齐少府使入京府序》:“青霞路絶,朱紱途遥。”《古今小说·吴保安弃家赎友》:“臣今幸沾朱紱,而 保安 子 天祐,食藿悬鶉,臣窃愧之。”3.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文选·曹植<责躬>诗》:“冠我玄冕,要我朱紱。”李善 注:“《礼记》曰:‘诸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綬。’《苍頡篇》曰:‘紱,綬也。’”唐 康骈《剧谈录·狄惟谦请雨》:“特颁朱紱,俾耀铜章。”
朱绋[ zhū fú ]
红色蔽膝。
朱茀[ zhū fú ]
朱芾。
朱韨[ zhū fú ]
系印纽的红带子。亦借指官印。
朱符[ zhū fú ]
用朱墨写的符箓。
朱黻[ zhū fú ]
同“朱紱”。《文选·韦孟<讽谏>诗》:“黼衣朱黻,四牡龙旂。”李善 注引 应劭 曰:“朱黻,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以皮为之,古者上公服之。”《文选·江淹<杂体诗·效陆机“羇宦”>》:“朱黻咸髦士,长缨皆俊人。”李善 注引 郑玄 曰:“茀,太古蔽膝之象。黻与茀古字通。”元 汪元亨《一枝花·闲乐》套曲:“远雕轮,避朱黻。”
朱府[ zhū fǔ ]
道教谓神仙的住所。
朱盖[ zhū gài ]
1.红色车盖。2.指红色的如盖之物。
朱干[ zhū gān ]
红色的盾。《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唐 魏徵《五郊乐章·舒和》:“千里温风飘降羽,十枝炎景媵朱干。”《旧唐书·音乐志三》:“綵旞云迴昭睿德,朱干电发表神功。”
朱干玉戚[ zhū gān yù qī ]
干:盾;戚:斧。朱红的盾牌、玉饰的斧头。原为古时礼器。后也作为仪仗之用。
朱柑[ zhū gān ]
柑橘品种之一。果皮朱红色。
朱竿[ zhū gān ]
太常旗的红色旗竿。
朱阁[ zhū gé ]
1.红色的楼阁。2.通政院的别名。
朱公[ zhū gōng ]
即 陶朱公。
朱宫[ zhū gōng ]
朱红色的宫殿。
朱汞[ zhū gǒng ]
水银的原料。
朱姑[ zhū gū ]
山慈姑的异名。
朱毂[ zhū gǔ ]
即朱轮。
朱古律[ zhū gǔ lǜ ]
[英chocolate]也译为巧克力。以可可粉为主要原料,加糖、香料等制成的食品。茅盾《肖伯纳来游中国》:“我们看了《武器与人》中间那个把朱古律糖装在子弹合里的‘少爷兵’的行径,我们一定要笑的。”《花城》1981年第6期:“﹝他﹞笑容可掬地来回走动,给我们送来了可口可乐、朱古律糖和矿泉水。”
朱冠[ zhū guān ]
1.红色的冠。2.指动物头上的红色冠状物。
朱光[ zhū guāng ]
1.赤光,红色光亮。三国 魏 曹植《斗鸡诗》:“羣雄正翕赫,双翘自飞扬。挥羽邀清风,悍目发朱光。”宋 梅尧臣《闻学士院试含桃荐寝庙诗拟作》诗:“露颗明朝日,朱光逼赭袍……天子从兹食,羣臣赐亦叨。”2.日光。《文选·张载<七哀诗>之二》:“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李善 注:“朱光,日也。”南朝 宋 谢庄《怀园引》:“汉水 初緑柳叶青,朱光蔼蔼云英英。”唐 杜甫《夏日叹》诗:“夏日出东北,陵天经中街。朱光彻厚地,鬱蒸何由开!”清 唐孙华《三月晦日同年狄向涛太史招同诸公集寄园》诗:“渐愁朱光炎,所喜緑阴蒨。”3.指烛光。南朝 梁 江淹《伤爱子赋》:“惟人生之在世,恒欢寡而戚饶……迅朱光之映夜,湛白露之凝朝。”清 孙枝蔚《慰雷伯吁丧幼子》诗:“凝朝湛白露,映夜迅朱光。”4.谓火德。汉 以火德兴,因亦借称 汉 朝。《文选·张衡<南都赋>》:“曜朱光於白水,会九世而飞荣。”李善 注:“朱光,火德也。”三国 魏 曹植《汉二祖优劣论》:“昔 汉 之初兴,高祖 因暴 秦 而起…… 光武 秉朱光之巨鉞,震赫斯之隆怒。”《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金精乃頽,朱光以渥。”李善 注:“朱光,谓 汉 也。”
朱桂[ zhū guì ]
香木名。即丹桂。
朱果[ zhū guǒ ]
1.泛指呈红色的水果。2.特指杮子。3.《清通志·氏族一》:“我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山之东有布库哩山,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三浴于池,浴毕,有神鹊衔朱果置季女衣,季女取而吞之,遂有身。寻产一男,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母告之故。命曰:‘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天生汝以定乱国。其往治之。’……三姓遂以女妻之,奉为国主,其乱遂定。于是居长白山东鄂多理城,国号满清。”后因以朱果代称清朝。
朱亥[ zhū hài ]
战国 时侠客,魏 大梁 人。有勇力,隐于屠肆。
朱汗[ zhū hàn ]
《汉书·武帝纪》“贰师将军 广利 斩 大宛王 首,获汗血马来”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大宛 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髆出,如血。号一日千里。”后因以“朱汗”为典,形容骏马的优良特性。
朱红[ zhū hóng ]
比较鲜艳的红色。
朱红标判[ zhū hóng biāo pàn ]
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
朱闳[ zhū hóng ]
红漆的门。閎,门。
朱户[ zhū hù ]
1.古代帝王赏赐诸侯或有功大臣的朱红色的大门,古为“九锡”之一种。2.泛指朱红色大门。3.指富贵人家。
朱华[ zhū huá ]
1.指荷花。2.泛指红花。3.见“朱于”。
朱黄[ zhū huáng ]
指朱黄两色笔墨。古人校点书籍时用之以示区别。
朱火[ zhū huǒ ]
1.红色的火焰。2.特指烛火,灯火。3.指夏天;暑气。4.传说神仙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