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滞血[ zhì xuè ]
淤积的血液。
滞淹[ zhì yān ]
1.谓人沉抑于下而不得升进。亦指滞淹之人。《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于是乎始为国政……续常职,出滞淹。”杜预 注:“拔贤能也。”唐 刘禹锡《苏州谢恩赐加章服》:“伏遇陛下膺期御宇,大振滞淹。”《资治通鉴·唐高宗乾封二年》:“比来公卿有所荐引,为谗者已指为朋党,滞淹者未获伸而在位者先获罪,是以各务杜口耳!”2.闭塞,不通畅。清 黄景仁《客斋偶成》诗:“到处蜗庐感滞淹,晓凉差喜失朱炎。”
滞疑[ zhì yí ]
拘泥和疑虑。
滞义[ zhì yì ]
疑难的意义。
滞役[ zhì yì ]
谓长期供职。唐 冯贽《云仙杂记·乌龙》:“会稽 人 张然,滞役经年不归。”
滞抑[ zhì yì ]
受压制。
滞淫[ zhì yín ]
1.长期旷废。2.长久停留。3.谓久雨不停。
滞壅[ zhì yōng ]
谓臃肿而不灵活畅通。
滞用[ zhì yòng ]
停止运用。
滞游[ zhì yóu ]
久游未归。亦指久游未归的人。
滞隅[ zhì yú ]
谓偏执一端。
滞羽[ zhì yǔ ]
喻陷于困境不能施展才能的人。
滞郁[ zhì yù ]
凝聚,凝结;不活动。
滞狱[ zhì yù ]
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南史·梁始兴忠武王憺传》:“憺 自以少年始居重任,开导物情,辞讼者皆立待符教,决於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唐 司空图《唐故宣州王公行状》:“会 鄂州 盐铁使赃状上,闻有力者持为滞狱,公驰传即讯,涉旬辨决。”《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帝不欲天下有滞狱,乃建三限之制,大事四十日,中事三十日,小事十日,不须追捕而易决者无过三日。”参见“滞讼”。
滞越[ zhì yuè ]
阻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踰年,而功程有毕。”
滞胀[ zhì zhàng ]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
滞执[ zhì zhí ]
固执;不通达。
滞止[ zhì zhǐ ]
1.阻止滞止敌人的进攻。
滞滞泥泥[ zhì zhì ní ní ]
犹拘牵。
滞重[ zhì zhòng ]
沉重;不流畅。
滞拙[ zhì zhuō ]
1.迟钝笨拙。多用作谦辞。2.滞涩粗拙。
滞着[ zhì zhe ]
阻塞;不能宣泄。
痣疣[ zhì yóu ]
痣和疣。都是赘生在皮肤上的不疼不痒的小疙瘩。比喻多馀而无用的东西。《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好的细节,是作品的肌腱;多馀的细节,则犹如赘生于肌体的痣疣。”
蛭虮[ zhì jǐ ]
水蛭。
蛭蝚[ zhì róu ]
水蛭。俗称蚂蟥。
寘壑谷[ zhì hè gǔ ]
亦作“寘沟壑”。谓死。人死埋于地下,故称。多作自谦之词。
寘力[ zhì lì ]
犹尽力;致力。《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若窃邑叛君以徼大利而无名,贪冒之民将寘力焉。”杜预 注:“尽力为之。”唐 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虽或寘力于文学,勤勤恳恳于岁时,然而未能极圣人之规矩,恢作者之闻见。”唐 白居易《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上苟好利,则天下聚敛之臣,将寘力焉。”
寘念[ zhì niàn ]
犹致念;念及。
寘身[ zhì shēn ]
犹安身;存身。
滍皋[ zhì gāo ]
滍水 畔的水田。
稙谷[ zhī gǔ ]
早种的谷物。
稙禾[ zhī hé ]
早稻,早种的稻禾。
稚艾[ zhì ài ]
少年与老年;老少。《八琼室金石补正·宋平蛮碑》:“贼虐衣冠,驱虏稚艾。”
稚柏[ zhì bǎi ]
柏树苗;小柏树。
稚笔[ zhì bǐ ]
亦作“穉笔”。文笔不老练流畅;书法笔力不够劲挺凝炼。
稚齿[ zhì chǐ ]
亦作“穉齿”。亦作“稺齿”。年少;少年;儿童。《列子·杨朱》:“穆 之后庭,比房数十,皆择稚齿婑媠者以盈之。”《后汉书·郎顗传》:“子奇 稺齿,化 阿 有声。”李贤 注引《说苑》:“子奇,齐 人,年十八为 阿 邑宰,出仓廩以振贫乏,邑内大化。”《北史·隋纪下·炀帝》:“回面内向,各怀性命之图;黄髮稚齿,咸兴酷毒之叹。”唐 元稹《杨子华画》诗之二:“故人断絃心,稚齿从禽乐。”宋 梅尧臣《除夕与家人饮》诗:“穉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王闿运《邓太夫人锺氏墓志铭》:“于时赠通奉府君讳 友煊,方在穉齿,相有厚福。”
稚川[ zhì chuān ]
道家传说的仙都,为 稚川真君 所居。据传,唐玄宗 时,僧 契虚 入 商山,遇桻子(肩背竹篓的商贩),同游山顶,见有城邑宫阙,玑玉交映于云霞之外。桻子指语:此仙都 稚川 也。至一殿,见一人具簪笏,凭玉几而坐,其貌甚伟,侍卫环列,呵禁极严,曰是 稚川真君。见 唐 张读《宣室志》卷一。按,稚川,晋 葛洪 字。
稚弟[ zhì dì ]
幼弟;年小的弟弟。唐 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铭》:“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稚弟,拜 北平王 於马前。”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果阿姊见枉寒舍,俾稚弟朝夕得侍左右。”
稚耋[ zhì dié ]
老少;老人与幼儿。
稚儿[ zhì ér ]
幼儿;幼子。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二:“一东方古文化国的稚儿,进 西欧 新旧文化,希腊 希伯来 文化,剧斗刚到短兵相接军机迫切的战场里去了。”郭沫若《集外·自然》:“自然中骄养惯了的稚儿,失却了他们的朋友,自入市中来,只每日地容颜消瘦。”
稚蜂[ zhì fēng ]
亦作“穉蜂”。蜂名;小蜂。
稚根[ zhì gēn ]
亦作“穉根”。幼根;新根。
稚荷[ zhì hé ]
新长出的荷花;幼莲。
稚稼[ zhì jià ]
亦作“穉稼”。迟期种植的稻谷。
稚交[ zhì jiāo ]
幼交;幼时结交的朋友。
稚节[ zhì jié ]
少壮时节。晋 陆机《桑赋》佚文:“舋稚节以夙茂,蒙劲风而后凋。”《文选·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开芳及稚节,含采吝惊春。”张铣 注:“夫人开布芳华之德,宜在幼稚之年。”
稚酒[ zhì jiǔ ]
亦作“穉酒”。新酒。
稚老[ zhì lǎo ]
亦作“穉老”。老幼;老人与孩子。《新唐书·陈子昂传》:“山陵穿復,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抶稚老,铲山輦石,驱以就功,春作无时,何望有秋?”《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三年》:“今 成德、魏博 虽尽节效顺,亦不过围一城,攻一堡,係纍穉老而已。”
稚龄[ zhì líng ]
是年少的意思。
稚龙[ zhì lóng ]
亦作“穉龙”。笋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