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祖席[ zǔ xí ]
饯行的宴席。
祖袭[ zǔ xí ]
效法,因袭。《魏书·礼志四》:“去圣久远,典仪殊缺,时移俗易,物随事变,虽经贤哲,祖袭无改。”南朝 梁 锺嵘《诗品》卷下:“檀 谢 七君,并祖袭 颜延,欣欣不倦,得士大夫之雅致乎?”明 杨慎《丹铅总录·琐语》:“苏老泉 诗:‘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白乐天 诗有‘百年愁里过,万感醉中来’之句,老泉 未必祖袭,盖偶同耳。”《光明日报》1982.7.11:“笔者推测 何瓦琴 读史至此……为 虞翻 的其人其言大为感动,便祖袭其意,将‘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以无恨’,很自然地翻成‘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上联了。”
祖系[ zǔ xì ]
1.祖师世系。2.祖先世系。
祖系图[ zǔ xì tú ]
佛教祖师世系图。
祖先[ zǔ xiān ]
1.一个民族或家族的上代,特指年代比较久远的。2.演化成现代各类生物的各种古代生物:始祖鸟是鸟类的~之一。
祖乡[ zǔ xiāng ]
犹故乡。指原产地。
祖像[ zǔ xiàng ]
毛利人代表祖宗的雕像,它通常或者是大的而由木头做的,或者是由绿岩做的小而常有垂饰的。
祖效[ zǔ xiào ]
仿效,效法。宋 程大昌《演繁露·纳粟拜爵》:“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
祖心[ zǔ xīn ]
祖师的心意。
祖行[ zǔ xíng ]
1.谓饯别将病逝者。2.指饯送死者。3.饯行。
祖性[ zǔ xìng ]
祖先传留的品性。
祖训[ zǔ xùn ]
1.祖先的遗训。语本《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孔 传:“皇,君也。君祖 禹 有训戒。”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庙謨可使归权倖,祖训由来重变更。”蔡东藩《清史通俗演义》第六三回:“顺治 后颇谨遵祖训,传到 咸丰 时候,已是年深月久,把祖训渐渐忘怀。”2.祖父的训戒。清 曾国藩《日记·问学》:“余之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颇能谨遵祖训父训,而不能不信药。”《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孙述祖训,笔之於书,想要垂教万世。”
祖言[ zǔ yán ]
犹祖述。谓阐述;发扬。
祖筵[ zǔ yán ]
1.送行的酒席。唐 孟郊《送黄构擢第后归江南》诗:“却忆 江南 道,祖筵花里开。春风不能别,别罢空徘徊。”唐 康骈《剧谈录·广谪仙怨词》:“随州 刺史 刘长卿 左迁 睦州 司马,祖筵之内,吹之为曲。”《旧唐书·李鄘传》:“徵拜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鄘 出入显重,素不以公辅自许,年侵势过,颇安外镇,登祖筵,闻乐而泣下。”清 汪琬《送杨职方使安南》诗:“故交悉冠盖,折柳登祖筵。”2.祭奠时的酒宴。宋 黄庭坚《祭周晋叔文》:“问君何之,君不能语,祖筵一觴,其泪如雨。”
祖宴[ zǔ yàn ]
1.同“祖宴”。唐袁暉《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离章宸翰发,祖讌国门开。”2.饯别的宴会。
祖燕[ zǔ yàn ]
1.同"祖宴"。
祖爷[ zǔ yé ]
指旧时封建帮派或会道门的创始人。
祖爷爷[ zǔ yé ye ]
对祖父的尊称。《红楼梦》第一○九回:“这块玉还是祖爷爷给我们老太爷,老太爷疼我,临出嫁的时候叫了我去,亲手递给我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二回:“孙儿 惠禄,请祖爷爷的金安。”
祖业[ zǔ yè ]
1.祖产。2.祖先创立的功业。
祖衣[ zǔ yī ]
佛教语。指僧人的礼服。
祖遗[ zǔ yí ]
祖先遗留。
祖荫[ zǔ yīn ]
1.祖先荫封。后世子孙以先代官爵而受封。《二刻拍案惊奇》卷七:“仲臣 长子 元广,也是 祝 家女婿,他有祖荫在身,未及调官,今且守孝在 汉州。”明 高濂《玉簪记·破虏》:“腰下雪喷剑,马前云绕旗,百年承祖荫,敢不报明时。”2.指祖先荫庇。徐懋庸《鸡肋》三:“天下本是父亲打出来的天下,至于儿,本来是没有这个权利的,至多不过是托庇祖荫罢了。”
祖饮[ zǔ yǐn ]
犹祖饯。
祖印[ zǔ yìn ]
祖师法印。
祖茔[ zǔ yíng ]
祖辈的坟地。元 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将骨殖做一担挑来,指望的傍祖塋好生安厝。”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筑墓除妖》:“张惠,德州 人,少以孝义称,祖塋去家五里,洪武 初,遭兵燹,被穵暴露。”《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一日,清明节,父亲合族,都往祖塋祭扫。”清 沉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墓在 西跨塘 寿山 祖莹之侧,每年春日,必挈 芸 拜扫。”洪深《五奎桥》第一幕:“周 氏子孙又添买了许多田,并且在祖茔后面盖造了一所祠堂。”
祖用[ zǔ yòng ]
仿效使用。
祖语[ zǔ yǔ ]
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原始共同语。一般由语言学家通过历史比较法等方法构拟而得。《国外语言学》1981年第4期:“它们这样独立地发展而且有异常丰富的古老文献资料,所以它们有可能通过比较法来寻找祖语,探索语言发展的模式。”
祖源[ zǔ yuán ]
1.水流的源头。2.泛指事物的本源。
祖岳[ zǔ yuè ]
妻子的祖父。
掫聚[ zōu jù ]
聚集。
菆涂[ zōu tú ]
1.《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殯也,菆涂龙輴以椁。”原意为堆迭木材于輴上为椁形而涂之,后引申为停放灵柩。2.借指灵柩。
鄹阙[ zōu quē ]
鄹里 和 阙党 的并称。
鲰鳞[ zōu lín ]
小杂鱼。
鲰论[ zōu lùn ]
浅陋的议论。
鲰浅[ zōu qiǎn ]
浅陋。
鲰儒[ zōu rú ]
1.迂腐的儒士。2.犹鲰生。自称的谦词。
鲰生[ zōu shēng ]
1.浅薄愚陋的人;小人。古代骂人之词。2.犹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鲰士[ zōu shì ]
学识浅陋的书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鲰头[ zōu tóu ]
方言。谓才智低劣的人。
鲰鱻[ zōu xiān ]
小杂鱼。
鲰愚[ zōu yú ]
愚陋。
走百病[ zǒu bǎi bìng ]
明 代北方民俗,妇女在元宵或正月十六日夜相率出游,以祛除百病。
走班[ zǒu bān ]
谓行走的序列。
走坂[ zǒu bǎn ]
比喻事势发展顺利迅速。语出《汉书·蒯通传》:“犹如阪上走丸。”明 胡应麟《诗薮·近体中》:“细绎之,则錙銖钧两,毫髮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於尾閭之窟。”明 许承钦《苍峡》诗:“注壑捷走坂,矫若乘驌驦。”参见“走丸”。
走板[ zǒu bǎn ]
1.指唱戏不合板眼:唱得走了板。2.(~儿)比喻说话离开主题或不恰当:他说着说着就走了板儿。
走办[ zǒu bàn ]
供奔走的小吏。
走报[ zǒu bào ]
1.奔往相告;驰报。宋 苏轼《东坡》诗之二:“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明 李东阳《风雨叹》诗:“东村西舍喧呼遍,牒书走报州与县。”2.专指向升了官或科举中式的人家里送喜报。明 冯梦龙《万事足·鬉角送画》:“一事无能专走报,十年流寓在京都。送报人叩头,恭喜二位老爷高陞,小人特来送报。”《歧路灯》第六回:“早有走报的,写了一张大官红纸,贴在 谭 宅大门。”
走北[ zǒu běi ]
战败而逃。亦指败逃的军队。
走背字[ zǒu bèi zì ]
谓遇上坏运气;倒霉。
走奔[ zǒu bēn ]
1.逃奔。2.奔往,快步前往。3.谓奔走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