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咋个[ zǎ gè ]
〈方〉怎;怎么。
咋乎[ zǎ hū ]
见“咋呼”。
咋呼[ zhā hu ]
1.吆喝:你瞎~什么?2.炫耀;张扬。‖也作咋唬。
咋唬[ zhā hu ]
同“咋呼”。
咋啮[ zǎ niè ]
啃咬。
咋舌[ zé shé ]
咬着舌头,形容吃惊、害怕,说不出话:闻者~。
咋噬[ zé shì ]
咬嚼吞吃。
咋呀[ zǎ yā ]
违拗。
咋咂[ zǎ zā ]
形容啃咬之声。
咋唶[ zé jiè ]
乡里的民歌。唶(jiè)。
咋咋[ zǎ zǎ ]
象声词。形容呼叫声、咬牙声等。
咋指[ zé zhǐ ]
谓咬指出血以自誓。
咋指吐舌[ zé zhǐ tǔ shé ]
咬着指头,伸着舌头。形容极为惊异。清 钱谦益《答王于一秀才论文书》:“见 徐巨源 与 陈伯璣 书,论僕晚年文字顓好駡人,传语相劝戒。为之咋指吐舌、急杵擣心者累日。”
抯格[ zhā gé ]
犹攫取,掠夺。
挓挱[ zhā suō ]
见“挓挲”。
挓挲[ zhā sha [ zhā shā ]]
[ zhā sha ]〈动〉(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也作扎煞。[ zhā shā ]zhā sha的又音。义同“挓挲zhā sha”。
喳咕[ zhā gū ]
商量,议论。《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21期:“这些老年人经过七言八语的一阵喳咕,果然提出了十几条建议。”《新华月报》1979年第4期:“大伙儿先喳咕出候选人,然后投票。”
喳呼[ zhā hū ]
高声叫嚷。
喳喳[ chā chā [ chā cha ]]
[ chā chā ]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嘁嘁~。[ chā cha ]小声说话:打~。他在老伴儿的耳边~了两句。
喳喳嘁嘁[ zhā zhā qī qī ]
形容细碎的声音。
揸笔[ zhā bǐ ]
大毛笔。笔杆粗短,书写时以五指抓住,故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七回:“他又拿了揸笔,蹲到画上,着了颜色。”
揸挣[ zhā zhèng ]
方言。挣扎,勉强支持。
渣柜[ zhā guì ]
方言。垃圾箱。
渣沙[ zhā shā ]
犹竖起。
渣渣[ zhā zhā ]
碎片;碎屑。
渣子[ zhā zi ]
渣滓;碎屑:甘蔗~。点心~。
渣滓[ zhā zǐ ]
1.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2.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如盗贼、骗子、流氓:社会~。
楂儿[ zhā ér ]
1.指刚长出来的须发。《金瓶梅词话》第八七回:“婆子笑嘻嘻道:‘武二哥 比旧时保养,鬍子楂儿也有了,且是好身量!’”2.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金瓶梅词话》第八七回:“伯爵 听了,点了点头儿,説道:‘原来你五娘和你姐夫有楂儿,看不出人来。’”《金瓶梅词话》第一百回:“不上一年,韩道国 也死了。王六儿 原与 韩二 旧有楂儿,就配了小叔,种田过日。”
楂糕[ zhā gāo ]
山楂榚。
楂髻[ zhā jì ]
女子发式的一种。将头发盘至额角两边,打成髻,似“丫”形。旧时丫环、婢女多用此发式。
楂楂[ zhā zhā ]
象声词。鹊鸣声。
樝餻[ zhā gāo ]
糕点名。
樝子[ zhā zǐ ]
落叶小灌木,茎高一二尺,叶倒卵形,春日开花,黄赤色,实圆,色微黄,甚酸,一名木桃。
齄靤[ zhā pào ]
1.同“齇靤”。2.亦作"齄靤"。
齄鼻[ zhā bí ]
1.见“齇鼻”。2.亦作"齄鼻"。
齄丑[ zhā chǒu ]
1.同“齇丑”。2.鼻长红皰,容颜丑陋。
齄王[ zhā wáng ]
1.同“齇王”。2.北魏王氏数世齄鼻,人称齄王。见《魏书.王慧龙传》。
扎巴[ zhā bā ]
犹眨巴。谓不断眨着眼睛。
扎把[ zhā bǎ ]
成捆的草把。
扎板儿[ zhā bǎn ér ]
曲艺艺人表演时用来打拍子的竹板。
扎扮[ zhā bàn ]
打扮。
扎包[ zhā bāo ]
捆在腰间的长布。
扎布[ zhā bù ]
亦作“紥布”。军人用的绑腿布。
扎蹭[ zhā cèng ]
从困顿中解脱出来。
扎称[ zhā chēng ]
方言。合适。
扎掂[ zhā diān ]
装束;准备。
扎垫[ zhā diàn ]
结束停当,准备好。
扎堆[ zhā duī ]
(人)凑集到一处:~聊天。
扎耳朵[ zhā ěr duo ]
(声音或话)听着令人不舒服;刺耳:电锯的声音真~。这些泄气的话,我一听就~。
扎伐子[ zhā fá zǐ ]
见“扎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