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毡毹[ zhān shū ]
即毡毯。
毡毯[ zhān tǎn ]
亦作“氊毯”。毛毡制成的毯子。
毡堂[ zhān táng ]
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君主接见使者的大毡帐。
毡条[ zhān tiáo ]
〈方〉铺垫用的大块毡子。
毡袜[ zhān wà ]
亦作“氊袜”。毡制的袜子。
毡袜裹脚靴[ zhān wà guǒ jiǎo xuē ]
毡袜、裹脚、靴子,都是穿在脚上的东西。比喻彼此都一样。
毡韦[ zhān wéi ]
指毛毡和皮革做的衣服。
毡窝[ zhān wō ]
1.方言。一种毡帽。2.北方冬天所穿的一种毡靴。如:他的足上登了一双毡窝,是道地的陕北出产。
毡幄[ zhān wò ]
1.即毡帐。2.匈奴族以毡制的篷帐为居室,因用以借指匈奴王廷。
毡屋[ zhān wū ]
亦作“氊屋”。即毡帐。《南史·夷貊传下·滑国》:“﹝ 滑国 ﹞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宋 刘克庄《大梁老人行》:“大梁 宫中设氊屋,大梁 少年胡结束。”宋 文天祥《保州道中》诗:“牛车过不往,氊屋行相望。”清 曹寅《田梅岑自南城来却赠》诗之一:“易眠氊屋煖,相待草桥开。”参见“毡帐”。
毡席[ zhān xí ]
亦作“氊席”。毡制的铺垫用具。
毡厦[ zhān shà ]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居大型毡帐。借称其王廷。
毡乡[ zhān xiāng ]
亦作“氊乡”。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毡雪[ zhān xuě ]
西汉 苏武 出使 匈奴、匈奴 胁迫 苏武 投降,不从,幽囚于空窖中,绝其饮食。天降雨雪,苏武 以雪与旃(毡)毛并咽之,艰难备尝,终不肯屈。事见《汉书·苏武传》。后用为坚贞不屈之典。
毡帐[ zhān zhàng ]
毡制的帐幕。
毡子[ zhān zi ]
用羊毛等轧成的像厚呢子或粗毯子似的东西。
旃帛[ zhān bó ]
亦作“旜帛”。红旗。
旃车[ zhān chē ]
毡篷车。
旃毳[ zhān cuì ]
1.指鸟兽毛制成的衣服。2.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住毡帐衣毳衣、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旃褐[ zhān hè ]
指粗衣。
旃旌[ zhān jīng ]
泛指赤色旗帜。《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孔颖达 疏:“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 卫 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后何须更復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汉 班固《南巡颂》:“运天官之法驾,建日月之旃旌。”北周 庾信《郑常墓志铭》:“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
旃罗含[ zhān luó hán ]
指男色。
旃蒙[ zhān méng ]
十干中乙的别称。古代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清 恽敬《答董牧唐》:“旃蒙之春,东上 象湖,士女盛殷,礼文亦富。”
旃冕[ zhān miǎn ]
旃冕,汉语词语,意思是通帛制的冕冠
旃斾[ zhān pèi ]
军旗。
旃裘[ zhān qiú ]
即毡裘。毛制的衣服。
旃戎[ zhān róng ]
指军旅。
旃蒻[ zhān ruò ]
指毛、蒲之类制成的垫子。
旃檀[ zhān tán ]
古书上指檀香。
旃檀佛像[ zhān tán fó xiàng ]
见“旃檀瑞像”。
旃檀瑞像[ zhān tán ruì xiàng ]
檀香木刻的 释迦牟尼 像。《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天监 ﹞十八年,復遣使送 天竺 旃檀瑞像、婆罗树叶。”宋 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释氏 有旃檀瑞像者,见於内典。谓 释氏 在世时説法於 忉利天,而 优填王 思慕不已,请 大目犍连 运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摄匠手登天,视其相好,归而刻焉。释氏 者身长丈六尺,紫金色,人閒世絶不可拟。独他方有旃檀木者能比方故也。瑞像则八尺而已,盖减师之半。”亦称“旃檀佛像”。《元史·世祖纪十二》:“幸 大圣寿万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震均《天咫偶闻》卷一:“旃檀寺 本名 宏仁,以旃檀佛像所在,俗呼为 旃檀 云…… 庚子 之乱,寺毁,像不知所在。”
旃荼罗[ zhān tú luó ]
梵语。义译严炽恶业。古 印度 种姓制度下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受压迫最深的阶层。晋 法显《佛国记》:“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
旃席[ zhān xí ]
毡席;毛毡。出处 汉 桓宽《盐铁论·取下》:“匡床旃席,侍御满侧者,不知负辂挽船、登高绝流者之难也。”《史记·货殖列传》:“通邑大都……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
旃厦[ zhān shà ]
语本《汉书·王吉传》:“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 唐 虞 之际,下及 殷 周 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后因以“旃厦”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
旃衣[ zhān yī ]
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
旃茵[ zhān yīn ]
毡制的褥子或坐垫。
旃帐[ zhān zhàng ]
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犹蒙古包。
栴檀[ zhān tán ]
也作旃檀。香木名。即檀香。
粘补[ zhān bǔ ]
修补。
粘虫[ nián chóng ]
昆虫,成虫前翅中央有两个淡黄色的圆形斑纹,后翅尖与边缘黑灰色,昼伏夜出。幼虫头部褐色,背上和两侧有黄黑色纵线。蛹红褐色。是稻、麦、高粱、玉米等的主要害虫。有的地区叫行军虫、剃枝虫。
粘稠[ nián chóu ]
1.液体粘性和浓度大,不易流动。2.有稠密或粘质的浓度、稠度、粘性。3.牛奶等经某种细菌沾染后呈现出的粘性和浓稠状态。
粘带[ zhān dài ]
黏连牵挂。
粘竿[ zhān gān ]
一种顶端涂上粘质,用以捕鸟的竹竿。
粘糕[ zhān gāo ]
粘米或粘米粉做的糕饼。《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甚至有一蒲包子,炉食餑餑,十来个鸡蛋,几块粘糕饼子,也都来供献供献,磕个头的。”马南邨《燕山夜话·今年的春节》:“有许多地方还要吃一种‘粘糕’。这是用黍子面或糯米和枣子做的,越粘就越好。”
粘合[ nián hé ]
用粘性物质使物体粘在一起。
粘合剂[ nián hé jì ]
使两个物体互相黏合的物质,如各种胶﹑水玻璃以及赛璐珞的丙酮溶液等。
粘乎乎[ zhān hū hū ]
见“粘糊”。
粘糊[ nián hū ]
1.粘稠,粘附。2.具有胶粘的性质。3.精神不振或情绪低落;缺乏活力。
粘糊糊[ nián hū hū ]
见“粘糊”。
粘鸡[ zhān jī ]
旧时礼俗:正月初一为鸡日,画鸡贴有门上,以示谨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