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沾渥[ zhān wò ]
浸润。亦比喻蒙受恩泽、宠遇。
沾污[ zhān wū ]
意指某一外界之物因进入或接触某一物体而破坏其纯度的行为。
沾洿[ zhān wū ]
同“沾污”。弄脏。
沾锡[ zhān xī ]
赏赐。
沾洗[ zhān xǐ ]
1.同“霑洗”。2.沾湿洗涤。
沾恤[ zhān xù ]
救济抚恤。
沾牙[ zhān yá ]
谓吃喝东西。
沾浥[ zhān yì ]
浸湿。
沾臆[ zhān yì ]
谓泪水浸湿胸前。南朝 梁 沉约《梦见美人》诗:“那知神伤者,潺湲泪沾臆。”明 刘基《关山月》诗:“夜深 羗 笛吹一声,征人相看泪沾臆。”清 陈维崧《五福降中天·丙辰元旦和蘧庵先生韵》词:“任他仙释,算换了年光,也应沾臆。”
沾缨[ zhān yīng ]
谓泪水浸湿冠缨。指痛哭、悲伤。
沾膺[ zhān yīng ]
泪水浸湿胸前。
沾沾[ zhān zhān ]
1.自矜貌;自得貌。2.执着;拘执。
沾沾自好[ zhān zhān zì hào ]
犹言沾沾自喜。
沾沾自满[ zhān zhān zì mǎn ]
犹言沾沾自喜。
沾沾自喜[ zhān zhān zì xǐ ]
形容自以为很好,洋洋自得的样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 沾沾:自得的样子。
沾沾自衒[ zhān zhān zì xuàn ]
自以为美好而自我炫耀。
沾粘[ zhān zhān ]
1.亦作“沾黏”。联结在一起;不可分离。2.比喻不干脆,不爽利。
沾滞[ zhān zhì ]
1.拘执而不通达。2.犹挂碍。
沾霔[ zhān shù ]
1.同“霑霔”。2.指雨水的洒落下降。
沾渍[ zhān zì ]
1.同“霑渍”。2.沾污﹐弄脏。
沾足[ zhān zú ]
谓雨水充足。
沾醉[ zhān zuì ]
1.谓大醉。明 沉德符《野获编·府县·金元焕》:“即具酒肴盛饌……人人以大觥沃之沾醉。”清 周亮工《与陈琪园书》:“旅次 龙山,饮羊羔酒过多,沾醉,草草都不能文。”2.霑醉:大醉。因酒醉时胸襟沾湿,故称。《汉书·游侠传·陈遵》:“尝有部刺史奏事,过 遵,值其方饮,刺史大穷,候 遵 霑醉时,突入见 遵 母。”颜师古 注:“霑,湿。言其大醉也。”《资治通鉴·唐僖宗中和四年》:“从者皆霑醉。”胡三省 注:“霑醉,言饮酒大醉,胸襟霑湿,不能自持也。”清 郑燮《再和卢雅雨》之四:“皂隶解吟笺上句,舆臺霑醉柳边城。”
毡案[ zhān àn ]
铺有毡的坐榻。
毡包[ zhān bāo ]
1.毡房;我国北部少数民族居住的篷帐。2.毡制的包儿。
毡笔[ zhān bǐ ]
羊毫笔。
毡布[ zhān bù ]
指毛织成的布。
毡车[ zhān chē ]
以毛毡为篷的车子。
毡城[ zhān chéng ]
亦作“氊城”。古代 匈奴 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毡毳[ zhān cuì ]
1.亦作“氊毳”。我国古代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所穿毛织服装。《隋书·西域传·高昌》:“弃彼氊毳,还为冠带之国。”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时方五月中,﹝蛮人﹞皆被氊毳,臭不可邇。”清 魏源《圣武记》卷五:“至其衣氊毳,食湩酪,仰茶忌痘,则 藏 民所同。”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宋 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鴂舌问 三苏。”宋 范成大《合江亭》诗:“毡毳昔乱 华,车马隔中州。”明 瞿佑《归田诗话·多景楼》:“盖自 吴 晋 以来,立国於南者,恃 长江 天险,兢兢保守,北望中原,置之度外,况沙漠之境,毡毳之域哉。”
毡邸[ zhān dǐ ]
亦作“氊邸”。铺有毡的坐榻和以凤凰羽为饰的屏风。语出《周礼·天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则张氊案,设皇邸。”贾公彦 疏:“张毡案者,案谓牀也,牀上著毡即谓之毡案;设皇邸者,邸谓以版为屏风,又以凤皇羽饰之:此谓王坐所置也。”唐 杜甫《有事于南郊赋》:“掌次閲氊邸之则,封人考壝宫之旨。”氊,一本作“毡”。
毡房[ zhān fáng ]
牧区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蒙在木架上做成。
毡盖[ zhān gài ]
毡制的车篷。
毡根[ zhān gēn ]
羊肉的别称。
毡冠[ zhān guān ]
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毡制礼帽。
毡毼[ zhān hé ]
1.用动物毛织成的布。2.指用此毛布所制之衣。
毡褐[ zhān hè ]
见“毡毼”。
毡巾[ zhān jīn ]
男子用的毡制的头巾。
毡笠[ zhān lì ]
亦作“氊笠”。毡制的笠帽。
毡帘[ zhān lián ]
亦作“氊帘”。亦作“毡帘”。毡制的帘子。
毡庐[ zhān lú ]
1.亦作“氊庐”。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氊庐,环车为营。”宋 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清 赵翼《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氊庐托宿家。”2.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朝 陈 徐陵《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宋 曾巩《明妃曲》之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託氊庐沙磧深。”参见“毡帐”。
毡炉[ zhān lú ]
亦作“氊炉”。北方用以取暖的一种火炉。
毡炉会[ zhān lú huì ]
亦作“氊炉会”。宋 代每年十月初一,游士在 庐山 白鹿洞 举行的一种酒会。宋 陶穀《清异录·黑金社》:“庐山 白鹿洞 游士辐凑,每冬寒,醵金市乌薪,为御冬备,号‘黑金社’。十月旦日,命酒为氊炉会,盖御密窗牖,张置毯褥,以是日始也。”
毡帽[ zhān mào ]
毡制的帽子。
毡墨[ zhān mò ]
毡与墨。模拓碑或古器物上字与图形的用具。亦用以借指拓本。
毡幕[ zhān mù ]
亦作“氊幕”。即毡帐。
毡墙[ zhān qiáng ]
亦作“氊墙”。毡帐的壁。借指毡帐。
毡裘[ zhān qiú ]
1.亦作旃裘,古代北方民族用毛制的衣服。2.指代北方民族。
毡褥[ zhān rù ]
毡制的褥垫。
毡衫[ zhān shān ]
毡制的衣衫。
毡上拖毛[ zhān shàng tuō máo ]
氈为毛制,在氈上拖毛,则涩滞难行。用以形容脚步畏缩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