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粘结[ nián jié ]
粘在一起;粘合。
粘据[ zhān jù ]
黏结牢固。
粘连[ zhān lián ]
1.身体内的黏膜或浆膜,由于炎症病变而粘在一起,例如腹膜发炎时,腹膜和肠管的浆膜粘在一起。2.(物体与物体)粘在一起:把由于潮湿而~的纸张一层一层仔细地揭开。3.比喻联系;牵连:这件事跟他们没什么~。
粘吝缴绕[ nián lìn jiǎo rào ]
谓胶着在一起,纠缠不休。
粘皮带骨[ zhān pí dài gǔ ]
形容言行不干脆,不爽快。
粘皮着骨[ zhān pí zhe gǔ ]
1.比喻执着,刻板。《朱子全书》卷十八:“其深淺在人,不必恁地粘皮著骨去説。”亦作“粘皮帶骨”。明 郎瑛《七修续稿·诗文九·四言咏物》:“咏物太着題,則粘皮帶骨而卑陋。”清 赵翼《瓯北诗话·古今诗互有优劣》:“且詩雖刻劃,終覺粘皮帶骨,無渾脱之致。”2.比喻不爽利。《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原來 趙三 爲人粗暴,動不動自誇道:‘我是一刀兩段的性子,不學那粘皮帶骨。’”
粘涩[ zhān sè ]
黏滞不滑。
粘贴[ zhān tiē ]
用胶水、糨糊等使纸张或其他东西附着在另一种东西上:~标语。
粘涎[ zhān xián ]
1.口涎。2.方言。谓言语、举止不爽利,令人乏味。
粘叶[ zhān yè ]
起始于宋代的一种古书装订形式。即所谓蝴蝶装。
粘液[ nián yè ]
1.[植物]一种胶粘物质,主要来自各种植物种皮(褐藻、蜀葵、亚麻),类似树胶(阿拉伯树胶),在水中膨大而不溶解,成一种粘滑的团块。2.[生理]粘膜所产生的一种富含粘蛋白的胶粘而滑润的分泌物。
粘粘糊糊[ nián nián hū hū ]
形容人行动缓慢,精神不振作。
粘滞[ nián zhì ]
由于摩擦而产生或摩擦本身所产生的啮合作用或粘附作用(如平滑的机车车轮在平滑的铁轨上行驶时所产生的)
粘着[ nián zhuó ]
用粘性物质把物体固定在一起。
杖剑[ zhàng jiàn ]
1.亦作“杖劒”。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 渡 淮,信 杖剑从之。”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公濯衣沐髮,杖劒辕门,撤洗足而相迎,下宾阶而顾问。”《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承涓 杖剑入宫,取 蜀主 宠姬数人以归。”2.喻举兵起事。《汉书·黥布传》:“臣请与大王杖剑而归 汉王。”
杖节[ zhàng jié ]
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四方,给旄节以为凭信。
杖屦[ zhàng jù ]
1.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3.拄杖漫步。
杖屦往还[ zhàng jù wǎng huán ]
谓老年人交情密切,时相往来。宋 苏轼《答钱济明书》:“此行决往 常州 居住……若遂此事,与公杖屨往还,乐此餘年。”
杖藜[ zhàng lí ]
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唐 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宋 苏轼《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2.藜杖;拐杖。唐 护国《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宋 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明 孙仁孺《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杖力[ zhàng lì ]
依靠武力。《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丰爵厚赏止於死战之士,则民利於有乱,俗竞於杀伐,阻兵杖力,干戈不戢矣。”
杖林[ zhàng lín ]
梵语“洩瑟知林”的义译。据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佛陀伐那山及杖林》载:“﹝ 洩瑟知林 ﹞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门,闻 释迦佛 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乃以丈六竹杖,欲量佛身,恒於杖端出过丈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后即成林,称“洩瑟知林”,即杖林。
杖流[ zhàng liú ]
旧时刑罚的一种。先施杖刑,然后流放。
杖履[ zhàng lǚ ]
1.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唐 李商隐《为山南薛从事谢辟启》:“方思捧持杖履,厕列生徒;岂望便上仙舟,遽尘莲府。”清 钱谦益《祭都御史曹公文》:“儼觚稜之在望,撰杖履其奚从?”2.对老者、尊者的敬称。宋 苏轼《夜坐与迈联句》:“乐哉今夕游,復此陪杖履。”明 张煌言《祭建国公郑羽长鸿逵文》:“千里片鸿,经年尺鲤,北顾旌旗,南询杖履。”清 姚鼐《复曹云路书》:“贤从子谓杖履秋冬或来郡,然则不尽之意可面陈。”3.谓拄杖漫步。唐 朱庆馀《和刘补阙秋园寓兴》之三:“逍遥人事外,杖履入杉萝。”清 曹寅《读梅耦长<西山>诗》诗:“杖履凌云巔,行歌弔龙宅。”
杖履相从[ zhàng lǚ xiāng cóng ]
指追随左右。
杖履纵横[ zhàng lǚ zòng héng ]
形容游人来往不绝。
杖马棰[ zhàng mǎ chuí ]
执马鞭。
杖拏[ zhàng ná ]
1.持桨。2.借指渔父。
杖牛[ zhàng niú ]
即打春牛。古时立春日以泥作“春牛”,用彩杖鞭“牛”,行“打春”的礼仪,以示春耕开始。
杖扑[ zhàng pū ]
杖打,拷打。
杖期[ zhàng qī ]
旧时一种服丧礼制。杖,是居丧时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则称“不杖期”。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若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参阅《仪礼·丧服》。
杖气[ zhàng qì ]
谓讲义气。
杖钱[ zhàng qián ]
1.旧时犯人打点行杖公人俾得从轻杖打所用的钱。2.“杖头钱”的省称。
杖遣[ zhàng qiǎn ]
施以杖刑后发配。
杖筇[ zhàng qióng ]
拄着竹杖。谓行走。
杖仁[ zhàng rén ]
倚仗仁德。
杖任[ zhàng rèn ]
依靠,信任。《三国志·吴志·周鲂传》:“魴 答,恐民帅小丑,不足杖任。”杖,一本作“仗”。《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元年》:“欢 使将兵十万,专治 河 南,杖任若己之半体。”
杖杀[ zhàng shā ]
用杖打死。唐 韩愈《顺宗实录一》:“奏 辅端 诽谤朝政,杖杀之。”《新唐书·懿德太子重润传》:“大足 中,张易之 兄弟得幸 武后,或譖 重润 与其女弟 永泰郡主 婿窃议,后怒,杖杀之。”宋 王谠《唐语林·方正》:“柳元公 初拜京兆尹,将赴上,有神策军小将乘马不避,公于市中杖杀之。”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如为 李白 与 杜甫 所推崇过的 李邕,便是被杖杀者之一。”
杖圣[ zhàng shèng ]
依靠圣人。
杖式[ zhàng shì ]
古代刑杖的规格、样式。
杖顺[ zhàng shùn ]
1.依从,顺从。2.谓顺循天理人心。
杖挞[ zhàng tà ]
拷打。
杖头[ zhàng tóu ]
1.手杖的顶端。2.“杖头钱”的省称。指买酒钱。3.泛指少量的钱。
杖头傀儡[ zhàng tóu kuǐ lěi ]
即杖头木偶。参见“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 zhàng tóu mù ǒu ]
以木棍举托操纵木偶、做出各种造型动作的一种木偶戏。
杖头钱[ zhàng tóu qián ]
《晋书·阮脩传》:“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后因以“杖头钱”称买酒钱。
杖头资[ zhàng tóu zī ]
指酒钱。
杖威[ zhàng wēi ]
谓凭恃威权。
杖锡[ zhàng xī ]
拄着锡杖。谓僧人出行。锡,锡杖,云游僧所持法器。晋 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释法师以 隆安 四年仲春之月,因咏山水,遂杖锡而游。”唐 崔颢《赠怀一上人》诗:“传灯遍都邑,杖锡游王公。”明 宋濂《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大禅师塔铭》:“师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 希昇 杖锡踰 涛江 而东,至 乌伤 之 伏龙山。”清 孙枝蔚《劝酒歌》之一:“正逢老僧杖锡来,见我相劝学参禪。”
杖锡客[ zhàng xī kè ]
外地来的游方僧。
杖锡僧[ zhàng xī sēng ]
游方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