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震维[ zhèn wéi ]
震,指东方。维,地维,指地。震维,东方之地。
震位[ zhèn wèi ]
1.指东方。语本《易·说卦》:“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南朝陈阴铿《闲居对雨》诗:“震位雷声发,离宫电影浮。”唐湛贲《日五色赋》:“出乎震位,焕夫皇极。”2.东宫,太子之宫。3.借指太子。
震畏[ zhèn wèi ]
惊惧或使惊惧。
震吓[ zhèn xià ]
威吓;惊惧。
震攇[ zhèn xiǎn ]
使其惊异和折服。
震响[ zhèn xiǎng ]
1.发出震耳的响声。2.震耳的响声。
震象[ zhèn xiàng ]
1.《易·说卦》:“震为雷,为龙,为玄黄……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顙。”高亨注:“震为雷,雷之动迅速,此四种马行亦迅速,故曰。”后因以“震象”喻指骏马。2.《易·说卦》:“震为龙。”因以“震象”指帝王气象。
震兴[ zhèn xīng ]
振兴,兴起。
震呴[ zhèn hǒu ]
亦作“震雊”。指野鸡鼓翼鸣叫。
震諠[ zhèn xuān ]
1.犹轰动。
震炫[ zhèn xuàn ]
使人震动和耀人眼目。
震眩[ zhèn xuàn ]
震惊眩惑。
震迅[ zhèn xùn ]
犹言迅速振兴、发挥。《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建安 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 魏王”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献帝纪》:“赖皇天之灵,俾君秉义奋身,震迅神武,捍朕于艰难,获保宗庙。”
震巽[ zhèn xùn ]
《易》六十四卦中的二卦名。
震筵[ zhèn yán ]
帝王的坐席。借指朝廷。
震扬[ zhèn yáng ]
1.振作,振奋。2.震动,传扬。
震摇[ zhèn yáo ]
1.迅猛有力的颠振、摇动。2.见颠簸。
震曜[ zhèn yào ]
1.见"震耀"。更多解释见“震耀”。
震耀[ zhèn yào ]
1.亦作“震曜”。亦作“震燿”。1.雷声震动,电光闪耀。极言其威猛之状。《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杜预 注:“雷震电曜,天之威也。圣人作刑狱,以象类之。”《汉书·叙传下》:“靁电皆至,天威震耀,五刑之作,是则是效。”《后汉书·应劭传》:“夫刑罚威狱,以类天之震燿杀戮也。”2.震动,显耀。《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及 烈祖明皇帝 躬征 吴 蜀,皆所以奋扬赫斯,震耀威武也。”唐 白居易《唐故虢州刺史赠礼部尚书崔公墓志铭》:“由是正气直声,震耀朝右。”清 曾国藩《湘乡县宾兴堂记》:“道德之宏,文章之富,将必有震燿寰区,称乎今日之武功而又将倍焉蓰焉者。”清 邹容《革命军》第二章:“且夫我 中国 固具有囊括宇内,震耀全球,抚视万国,凌轢五洲之资格者也。”3.震耳耀目。唐 柳宗元《非国语下·伍员》:“以彼庸蔽奇怪之语,而黼黻之,金石之,用震曜后世之耳目。”
震业[ zhèn yè ]
帝王的事业。
震仪[ zhèn yí ]
帝王的仪容。
震隐[ zhèn yǐn ]
形容声音宏大响亮。
震源[ zhèn yuán ]
地震时地下最初发出震动的地方。大多数位于地下数千米到数十千米,深者可达700千米。
震越[ zhèn yuè ]
1.犹震动,震惊。2.梵语cīvara的译音。上衣;衣服。
震灾[ zhèn zāi ]
地震造成的灾害。
震泽[ zhèn zé ]
湖名。即今 江苏 太湖。
震詟[ zhèn zhé ]
震惊畏惧;使震惊恐惧。
震震[ zhèn zhèn ]
1.形容声音宏大响亮。多指雷、鼓、车马之声。2.威严壮盛貌。3.迅猛貌。4.抖动貌。
震中[ zhèn zhōng ]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做震中。地震时震中所受破坏最大。
震主之威[ zhèn zhǔ zhī wēi ]
谓使君主畏忌的威势。
震灼[ zhèn zhuó ]
1.震动并光耀。2.谓威势之盛。
[zhèn]
1.震动:地~。~耳欲聋。威~四方。2.特指地震:~源。防~棚。又连着~了几次。3.情绪过分激动:~惊。~怒。4.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雷。见〖八卦〗。5.姓。
黮闇[ dàn àn ]
1.黑暗;没有光。宋 陆游《入蜀记》卷六:“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黮闇,水流其中,鲜能入者。”郭沫若《蜩螗集·海上看日出诗》:“倍添黮暗夜将明,旷野飞传赤羽声。”2.蒙昧;湖涂。《庄子·齐物论》:“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黮闇,吾谁使正之。”宋 陆游《郊居》诗:“老来厌了了,万事付黮闇。”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内曜者,破黮暗者也;心声者,离伪诈者也。”3.政治黑暗,社会腐败。清 谭嗣同《仁学》一:“即令 中国 长此黮黯,无工艺,无商贾,无货物,又未尝不益蒙通商之厚利也。”鲁迅《坟·文化偏至论》:“盖五十年来,人智弥进,渐乃返观前此,得其通弊,察其黮暗,于是浡焉兴作,会为大潮。”
黮暗[ dàn àn ]
见“黮闇”。
黮黯[ dàn àn ]
见“黮闇”。
黮黕[ dàn dǎn ]
暗黑不明貌。
黮漶[ dàn huàn ]
色黑漫漶;模楜不清。
黮昏[ dàn hūn ]
昏暗不明。
黮袍[ dàn páo ]
黑袍。
黮黤[ dǎn yǎn ]
黑压压。草木茂盛貌。
黮黭[ dàn yǎn ]
昏暗。引申指困窘。
黮黮[ dǎn dǎn ]
1.黑貌。《灵枢经·通天》:“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文选·束晳<补亡诗·华黍>》:“黮黮重云,辑辑和风。” 李善 注:“黮黮,云色不明貌。”2.犹昏昏。糊涂不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故凡百讥有黮黮者,各反其真,则黮黮者还昭昭耳。”
黮浊[ dàn zhuó ]
混浊。
争霸[ zhēng bà ]
1.争夺霸权。2.争夺霸主。
争辟[ zhēng pì ]
1.指刑律。《左传·昭公六年》:“火见,郑 其火乎!火未出,而作火以铸刑器,藏争辟焉。”林尧叟 注:“藏争罪之法也。”杨伯峻 注:“言刑书将起争端,故谓刑书为争辟。”《汉书·五行志上》:“郑 以三月作火铸鼎,刻刑辟书,以为民约,是为刑器争辟。”颜师古 注:“著刑於鼎,故称刑器。法设下争,故云争辟。”2.竞相征召。唐 杨炯《宴族人杨八宅序》:“诸侯闻之而愿交,三公礼之而争辟。”
争辨[ zhēng biàn ]
争论辩驳。
争辩[ zhēng biàn ]
争论;辩论:据理~。
争标[ zhēng biāo ]
争夺优胜。标,锦标。
争伯[ zhēng bó ]
见“争霸”。
争不[ zhēng bù ]
怎不。后蜀 鹿虔扆《思越人》词:“苦是适来新梦见,离肠争不千断?”宋 柳永《洞仙歌》词:“嘉景,向少年彼此,争不雨沾云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