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札撒[ zhá sā ]
蒙语的音译。意为法令。《元朝秘史》释为“法度”、“军法”。亦有“法律”、“条例”、“政治”等义。南宋 嘉泰 二年(公元1202年),蒙古部始有札撒。开禧 二年(公元1206年),蒙古汗国 建立后,渐趋完备,设专人执掌,立“青册”,以 畏兀儿 字记蒙古语,逐渐演变为成文法,称“札撒大典”。每逢新汗即位、诸王集会、军队调动等国家大事,均聚众颁读,按律遵行。在现代蒙古语中,此词只有“政权”、“政务”、“政府”等义。《元史·大宗纪》:“秋八月己未……始立朝仪,皇族尊属皆拜。颁大札撒。”
札萨[ zhá sà ]
原 西藏 地方政府官员品级名。源自蒙古语札萨克(执政官)。
札萨克[ zhá sà kè ]
蒙语的音译。源出“札撒”一词,意为“支配者”、“尊长”。
札丧[ zhá sàng ]
因疫病死亡。《周礼·地官·司市》:“国凶荒札丧,则市无征而作布。”贾公彦 疏:“札谓疫病,丧谓死丧。”唐 独孤及《唐故太子宾客平原郡开国公张公遗爱碑颂》:“是岁也,三吴 飢民相食,厉鬼出行,札丧毒痡,淮 湖 之境,骼胔成岳。”
札伤[ zhá shāng ]
指灾害。《列子·黄帝》:“字育常时,年穀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札实[ zhá shí ]
1.牢靠,稳固。元 郑光祖《梧桐树·题情》套曲:“痴心枉做千年调,不札实似风竹摇,无投奔似风絮飘。”2.确实。严亭亭《礼物》:“这种情况说明,他札实喜欢我们寨子啰!”
札手风[ zhá shǒu fēng ]
手张开而不能自由伸缩的一种病。亦比喻醉态。
札手舞脚[ zhá shǒu wǔ jiǎo ]
犹言动手动脚。形容不规矩、不稳重。
札书[ zhá shū ]
1.牒,公文。2.指写在简牒之上。3.简策。
札闼洪休[ zhá tà hóng xiū ]
《宋稗类钞·文苑》:“宋景文 修 唐 史好以艰深之句,欧公 思所以讽之。一日大书其壁曰:‘宵寐非禎,札闥洪休。’宋 见之曰:‘非夜梦不祥,题门大吉耶?何必求异如此。’”后用以嘲人作文用语故作艰深古奥。
札委[ zhá wěi ]
旧时官府委派差使的公文。
札文[ zhá wén ]
1.同“劄文”。2.即札付。
札眼[ zhá yǎn ]
喻时间极短。
札札[ zhá zhá ]
1.象声词。2.迭音词缀。表示程度深。
札帙[ zhá zhì ]
犹书函、书套。
札住[ zhá zhù ]
驻扎。
札子[ zhá zǐ ]
1.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或长官进言议事。《水浒传》第十六回:“梁中书 道:‘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面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来。’”如:宋 王安石 有上皇帝的《本朝百年无事札子》。2.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下行文书。用于发指示或委职派差。清 遯庐《童子军·警鼓》:“我那县太爷,奉了本府大人的札子,説是民间私设的学堂,一概不准学习兵操,仰该县一律禁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不到十来天工夫,他便接连着奉了两个札子,委了筹防局的提调与及山货局的会办了。”3.乐器名。宋 周密《武林旧事·乾淳教坊》:“马后乐:拍扳,吴兴祖 ……札子,孟清、时世俊。”
札字[ zhá zì ]
犹便函。
札足[ zhá zú ]
缠足。
札嘴[ zhá zuǐ ]
太平军 中口语。矛的枪头。
轧场[ yà cháng ]
用碌碡等压平场院或滚压摊在场上的谷物使脱粒。
轧车[ zhá chē ]
轧轧作声之车。
轧辞[ zhá cí ]
委曲之辞。《穀梁传·襄公十九年》:“取 邾 田自 漷水,轧辞也。”杨士勋 疏:“轧谓委曲。”明 杨慎《升庵诗话·读书万卷》:“今之学文者,果有十年书乎?不过抄《玉篇》之难字,效红勒之轧辞而已。”
轧道机[ yà dào jī ]
压路机。
轧敚排很[ zhá duó pái hěn ]
倾轧排挤。
轧钢[ zhá gāng ]
把钢坯压制成一定形状和规格的钢材。
轧钢机[ zhá gāng jī ]
将热的金属重复通过轧辊以辗轧成形的机器。
轧辊[ zhá gǔn ]
轧机上的主要装置,是一对转动方向相反的辊子,两个辊子之间形成一定形状的缝或孔,钢坯由缝或孔中通过,就轧成钢材。
轧忽[ zhá hū ]
长远貌。
轧花机[ yà huā jī ]
把棉花中的种籽、外壳和杂质分出去的机器。
轧空[ gá kōng ]
亦称“轧空头”。资本主义国家和旧 中国 交易所中,有力多头常用的一种操纵市场、获取暴利的方法。其法为对某一投机对象的来源暗中加以控制,使空头于交割时无法获得其应交数量,只得在价格上满足多头要求的条件下,忍痛进行了结。此时空头受轧,急图脱身,而多头则任意抬价,获得暴利。茅盾《子夜》十八:“这么着,老赵 五千银子就抵上了我们的一万!转瞬到了‘交割’,他要‘轧空’是非常便当的!那不是我们糟了么?”
轧空头[ gá kōng tóu ]
见“轧空”。
轧口[ zhá kǒu ]
指轧钢机上轧辊的两个辊子之间形成一定形状的缝口或孔口。钢坯经由轧口中通过,就轧成钢材。
轧拉[ zhá lā ]
象声词。形容物体磨擦或受压力后而发出的声音。
轧勒[ zhá lè ]
强制勒逼。
轧轹[ zhá lì ]
1.亦作“轧鑠”。辗压,滚压。徐珂《清稗类钞·物品类·海青辗》:“海青辗,以石为辊轴,轧轢穀粒者。”茅盾《色盲》:“我只是一粒废铁,偶然落在这大机械中,在无数量的大轮小轴中间被搬动被轧轹罢了。”《花城》1981年第6期:“转辙时,我听到车轮和钢轨摩擦时发出的刺耳的轧铄声。”2.倾轧,欺凌。梁启超《俄罗斯革命之影响》:“若者持 波兰 分离之主义,若者持 芬兰 独立之主义,互相衝突,互相轧轢,凌杂不可言状。”李大钊《平民主义》:“在此等国家,各个市民均得觅一机会以参与市府国家的生活,个人与国家间絶没有衝突轧轢的现象。”
轧露[ zhá lù ]
碾轧朝露。谓早行。
轧荦山[ zhá luò shān ]
本为山名。
轧米[ zhá mǐ ]
方言。在拥挤的情况下争购食米。《新华日报》(1942年10月14日):“后来因米局的价格跟暗市的价格相差很大,轧米的人,有许多在深夜二点钟就坐在米店门口等候,一直等到天明八时米店才粜米。”
轧摩[ zhá mó ]
磨灭。
轧捺[ zhá nà ]
犹超越,制约。
轧盘[ zhá pán ]
广大貌。
轧朋友[ gá péng yǒu ]
方言。结交朋友。
轧姘头[ zhá pīn tou ]
方言。非夫妻关系的男女发生性行为或同居。《官场现形记》第十回:“陶子尧 到了 上海 这许多时候,也晓得这轧姘头事情是不轻容易的。”鲁迅《且介亭杂文·阿金》:“她曾在后门口宣布她的主张:弗轧姘头,到 上海 来做啥呢?”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七章:“因为 上海 地方轧姘头,娶临时太太,是常事。”
轧然[ zhá rán ]
形容物之间相磨擦发出的声音。
轧色[ zhá sè ]
宋 代剧场的奏乐者,即乐工。
轧实[ zhá shí ]
扎实,着实。
轧铄[ zhá shuò ]
见“轧轢”。
轧芴[ zhá wù ]
细致缜密。
轧弦[ zhá xián ]
弹奏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