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高粱地里出绿豆
- 娶媳妇嫁闺女
- 庙里的罗汉
- 油煎橄欖核
- 金箍棒做秤
- 隔着衣服搔痒痒
- 驴孔脖子
- 扛棺材包哭
- 灯草灰
- 赵巧儿送灯台
- 盐罐生蛆
- 花骨角打锣
- 甘软
- 属烟袋锅的
- 小偷丢戒指
- 热脸挨到冷屁股
- 孙女穿二奶奶的鞋
- 裁缝的本事
- 夜蝙蝠
- 圆柴络扁穿
- 臭蛤蟆下染缸
- 孩子没有娘
- 扁担倒在鸡窝里
- 刺猬钻进丝线铺
- 叩门看病
- 下雨披蓑衣
- 大腿上诊脉
- 裁缝丢剪子
- 半空里哨响
- 田里的泥鳅
- 小孩拿锣鼓
- 叫花子打哈欠
- 乌龟的脖子
- 孩子望过年
- 吃糠长大的
- 生在磨子上吃藕
- 罐头食品
- 钟旭嫁妹
- 直尺量曲线
- 盆里的洋葱
- 秤锤掉在井里
- 腰里掖笊篱
- 吃黄连劝儿媳
- 敲脱门牙肚里咽
- 小卒拱老帅
- 癞蛤蟆跳在凌冰上
- 石板底下的蛆
- 茄子找到了托棍
- 陆阿大摇船
- 州紧州,县紧县
- 猢狲撮巴戏
- 小巷里拿竹竿
- 两只手拿仨大钱
- 属暖瓶的
- 吹鼓手得臌病
- 护校毕业的
- 麻风病
- 屁斑虫戴眼镜
- 小猫的眼
- 屁股底下长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