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外甥当女婿
- 要饭里不走
- 戴钢盔登脚手架
- 下雨打灯笼
- 站到梁山上望黄河
- 胸口放炮仗
- 蜜糖抹在脑脖子后头
- 山林烤火
- 轱辘对轮子
- 豁嘴子坐上席
- 枕竹筒睡觉
- 稀泥摸墙
- 泼了清油拣芝麻
- 带刀子上天
- 西瓜皮擦腚
- 扛着牌楼卖肉
- 莲叶上的水珠
- 豁唇骡子卖了个驴价钱
- 天冷偏烤湿柴禾
- 背锅子上坡
- 敲不出火
- 老鸹啄石灰
- 大麻风晒日头
- 花粉喂牲口
- 受潮的炸药
- 小猫掉面缸
- 半天云中扭秧歌
- 木匠作枷
- 抹油的土豆
- 叫花子走猫步
- 王八醮酱油
- 南园的茄子
- 卖饺子的磨麦粉
- 老公公背媳妇过河
- 耗子钻进风箱里
- 泥巴里的跳蚤
- 发了霉的炒豆子
- 姜子牙买面
- 发面的酵子
- 破伞遮雨
- 华佗开药方
- 刀尖子上翻跟头
- 高梁杆挑水
- 失了面具
- 身上拔根汗毛
- 顺利搬家
- 紊乱的线团
- 顶着被子玩旱船
- 小两口吵架
- 起坐不安
- 土地老子打灾
- 待诏的钱
- 窗户眼递果匣子
- 拿澡盆洗脸
- 龙门石窟里的佛像
- 神仙屎
- 做梦考试
- 头顶碾盘
- 棒锤拉胡琴
- 上鞋不用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