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董永老婆开口
- 箩筐里装乱麻
- 靠屁吹灯
- 瞎婆子死丈夫
- 胳膊折了
- 霜打的辣椒
- 陆墓大乡绅
- 谷蹲那尿尿
- 放下担子聊天
- 大松树作柴火
- 麦杆吹火
- 裁缝的脑壳
- 猫儿吃腌菜
- 郭呆子卖祖坟
- 饭增么盖
- 小庙着了火
- 屁股眼里插当归
- 发面馍
- 土地公处斩
- 炉坑的圪泡
- 半夜起来收玉米
- 要饭的拍照
- 田坎上甩秧把
- 寿星老儿栽跟头
- 缝衣店里的营业员
- 放天师下海
- 老鸦命
- 仆倒打屁
- 鼻窟窿汗毛
- 胛骨别泥
- 高山头种辣椒
- 空梭子织布
- 珊瑚上漆
- 湿木头
- 时迁的照片
- 甩头毛笔
- 俩聋子谈心
- 开水锅里伸出胳膊
- 搬着楼梯上天
- 秀才做诗
- 玻璃球掉在油缸里
- 阎王开门
- 米粉包饺子
- 慈禧太后想辙
- 秦桧诗抄粉壁墙
- 癞蛤蟆在阴沟里想着天鹅肉吃
- 泥人入海
- 最吝啬的人
- 原地踏脚
- 月母子过喜事
- 头上生疮脚下流脓
- 新娘子掀轿帘
- 屎坑板
- 姑娘穿婆婆的鞋
- 摩天楼上说书
- 要饭的喝酸梅汤
- 戏台上挨打
- 抬着棺材进諫
- 炖蛋不加水
- 大夫号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