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戳拐骑驴
- 瘸娘生个瘫娃娃
- 钻进铜钿眼里不怕冷
- 屎壳郎爬在灰堆上
- 月母字打屁
- 盐罐子冒烟
- 耗子进碗柜
- 喇叭掉进粪坑里
- 门边扫把
- 骑毛驴吃豆包
- 低头放焰火
- 小母牛屁股上戴眼镜
- 山人唱戏
- 脑门儿子长疔疮
- 擦火柴点电灯
- 拿禾苗当草锄
- 胡萝卜作旗杆
- 照相机对准的镜头
- 船上人向岸上人讨水吃
- 导游带路
- 程咬金卖耙子
- 炒胡豆下酒
- 吊死鬼拿根绳
- 球场上跑步
- 忙人相打
- 屎克螂爬到扫帚上
- 吹喇叭打鼓
- 箩筐内拣瓜
- 掉进水里的手鼓
- 棉花包里长大的
- 水打棒卖屁眼
- 实验室的盐酸
- 上家教媳辈,下家人学精
- 贴身棉袄
- 卖萝卜的拉盐担子
- 旱烟管上潮湿
- 驼背人上树
- 满嘴里跑舌头
- 胡萝卜敲鼓
- 扁担插轿眼
- 菜篮装乌龟
- 大暑天下河
- 老太婆吃鸡蛋
- 钢做的不求人
- 木匠钉钉子
- 跛子进医院
- 电线杆子绑鸡毛
- 夜明珠沾酱油
- 刑场上的囚犯
- 拉弓射出的箭
- 给神主剃头
- 不管熟没熟的鸭子,你给它了足够的条件,它也不会飞走
- 脚底下揩油
- 收了麦子种糜子
- 麦麸子擀面
- 猫吃耗子
- 吃了热年糕
- 黄连树下栽花
- 菜瓜擦督子
- 水泥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