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坟头饭
- 晒干的高梁叶
- 喜事过后敲皮鼓
- 用房梁做锄把
- 莲藕有节又有礼
- 拿黄连水洗头
- 新娘上轿
- 拿裤腰当围脖儿
- 拆屋放风筝
- 散了棵的白菜
- 如来佛手心里翻跟头
- 桃树长出个李子杈
- 女同志穿凉鞋
- 程三的房子
- 号嘴上贴胶布
- 豆虫爬到蚕架上
- 打秋儿掉裤子
- 墙头吹喇叭
- 屎壳螂打饱嗝
- 牵牛花脾性
- 黄果树上的八哥
- 好柴烧烂灶
-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
- 床底下抡斧头
- 荨麻的叶子
- 胡萝卜
- 死人额骨头
- 额头上搁扁担
- 河里螃蟹
- 小巷里抬木头
- 棱子里无线
- 扁担无纳
- 毛驴养儿
- 挑水饮沙包
- 布袋里装麦秸
- 大河里洗煤灰
- 榔头敲钢板
- 吃肉念佛经
- 枪筒里子弹
- 囝仔人穿大衫
- 喝了磨刀水
- 树叶掉到树底下
- 冷水喷在热油上
- 打字机的子盘
- 坐月子婆姨嗑瓜子
- 蝙蝠住黑洞
- 睡梦里演讲
- 小房里生煤球炉
- 蹲着乘轿
- 画上的桃子
- 小偷的老婆当妓女
- 老妈妈儿牙
- 麦秸杆吹火
- 草棵葫芦
- 别净顾了吃元宵
- 归化城的巷子
- 姑娘的花帽
- 芝麻地里长包米
- 玩把戏的不敲锣
- 攥着金条进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