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西洋镜儿
- 屎壳郎跌进尿盆里
- 瓦罐子里锤核桃
- 惊蛰的蜈蚣
- 孙大圣关进炼丹炉
- 搬着磨盘过江
- 上海的游民
- 井底的蛤蟆被扔了一砖
- 割了驴头砸罐子
- 空肚打饱嗝
- 桃树长出李子杈
- 换工搔背脊
- 干虮子会大哥
- 土豆儿下山
- 失笔的画
- 大象上磅秤
- 云彩眼里挂灯笼
- 好好炮子不响
- 陌生人吊孝
- 裱画店失火
- 屁股上插芦花
- 西铺的区划
- 卖棺材的听说人病危
- 老太婆打哈欠
- 橡皮锅里煮毛线
- 新讨的媳妇
- 茶壶没嘴,酒壶没梁
- 断了根的荷叶
- 对着棺材唱大戏
- 脚盆里洗脚
- 长竹篙撑小船
- 叫花子看婆婆
- 大伏天结婚
- 聋格耳朵
- 棉花店里失火
- 老寿星的坐骑
- 蚂蚱腿上害疮
- 盲佬放风筝
- 怀里揣玉米棒
- 乌子地母妈
- 螃蟹上壁
- 苍蝇碰酒瓶
- 尤二姐碰上尤三姐
- 卖豆芽子磕打筐
- 吹着喇叭找买卖
- 是个石头人
- 大年初一看日历
- 灭火趟倒油罐子
- 燕子垒窝
- 麻秆儿抬轿
- 月母子打屁
- 拾着鸡毛当令箭
- 粪坑里的硪脑
- 火红的炉子靠水缸
- 扬州的耳朵
- 打鼓不打面儿
- 赵匡胤耍钱
- 程三造屋
- 扛着软梯骂街
- 碗大个西瓜一拃厚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