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放屁打冷颤
- 卖山药不过秤
- 狐狸拜老娘
- 老鸦声调
- 猫儿扳倒饭甑子
- 袁世凯称帝
- 老太婆缝补丁
- 乡下人挑粪桶
- 老王爷拄拐棍
- 黄貔子唱山歌
- 小小虫衔个老豆虫
- 屎棍支桌子
- 剜了眼的判宫
- 皇上吃窝头
- 水过三垄田
- 筛子里装芝麻
- 顾了烧火,忘了翻锅
- 芝麻堆里的黄豆
- 横垄的拉碾子
- 船舱里耍大刀
- 铆钉钉在车皮上
- 扛着磨盘游五台
- 农作物
- 踩着乌龟要脑壳出来
- 留梳油头煮菜
- 麻子打灯笼
- 最精彩的表演
- 菜盘里的开水
- 拉屎顶掉帽子
- 大腿上长疔疮
- 半夜起来上扬州
- 长颈鹿
- 罐子里头点蜡烛
- 买花不拿把
- 罐子里的豆芽儿
- 盐店的老板
- 过了元旦看挂历
- 站的板凳儿上含毬儿
- 菜园里的辘轳
- 唱戏的演双簧
- 挖井碰上喷泉
- 枯了的芦苇
- 臭猪头碰着烂菩萨
- 水底里捺葫芦
- 耗子动刀
- 木渎巡检司
- 牙口不好
- 老头儿坐摇篮
- 西瓜淌水
- 芦席上滚到地上
- 湖北和湖南
- 甘蔗命
- 高山上长草
- 炎夏天喝冰水
- 聋子打鼓
- 铁匠抡大锤
- 卖鸭蛋断扁担
- 坑缸边的石头
- 坐在歇凉坳上不想动
- 粘粥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