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鹞子断只线
- 脚指头划拳
- 打碎砂锅问到底
- 高粱秆当顶门杠
- 井里投砒霜
- 虾公进汤锅
- 掂篙撵船
- 地头蛇
- 穿孝衣拜堂
- 包脚布的儿子
- 萝卜削须
- 城隍庙的鼓
- 冬瓜缠在茄门里
- 开春的萝卜
- 走鬼步入城隍庙
- 笔管里打瞌睡
- 挑粪的担子
- 大字报贴背脊
- 新衣服打疤疤
- 嘴头开火药铺
- 说话带奶气
- 要饭的拨算盘
- 水里的鸭子
- 皮球掉到汤锅里
- 两个哑子困勒一横头
- 前门楼上搭脚手架
- 只说不练的把式
- 大衫布做坎肩
- 拿到鸡毛当令箭
- 柏油烫头
- 林黛宝发脾气
- 拿着唢呐颠盹
- 悬崖上跳高
- 从臭水缸跳到茅坑里
- 麻雀落在谷穗上
- 水面上看影子
- 雄株开花
- 耗干了油的灯盏
- 弥陀贴膏药
- 青夜学手电
- 钥匙挂在鼻梁下
- 屠夫拜菩萨
- 披着虎皮的驴子
- 山上的藤
- 灶膛里摸家雀
- 表上的针
- 盘古老跳舞
- 做亲买锭箔
- 骆驼的脖子仙鹤的腿
- 横河的大妮
- 属蛐蛐儿的
- 棉花沾了水
- 坐轿子打滚
- 乌拉草搀鸡毛
- 守着厕所睡觉
- 消防车出动
- 鼻孔里塞葱
- 黄陂盖匠
- 正阳关茅厕
- 串糖葫芦的竹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