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古庙里的石像
- 心坎上挂棒槌
- 瓶落水
- 石磙上点灯
- 炕洞里扒出个山药蛋
- 老寿星打哈欠
- 半路开小差
- 歪嘴婆娘吹火
- 酥懒好
- 嘎嘎死哒哭么姨
- 欢喜有
- 吃瓜没得刀
- 相信骗人布之语
- 冷镬子里爆出热栗子
- 亚婆等汤
- 烘笼子靠水缸
- 跌脚后
- 天上的彩云,水中的明月
- 割了猫尾巴拌猫食
- 头上害疮,脚下流脓
- 火车箱子
- 掉了一只鞋,捡到一只鞋
- 叫花子走亲戚
- 长虫吃蚧巴子
- 秀才不打架
- 多嘴的猫儿
- 王淦打井
- 构浆树做家具
- 胡麻开花
- 饶三卖锅盔
- 挖肉补脸
- 吃上大豆
- 南埕乡老
- 弄堂里买报纸
- 拉拉蛄穿大衫
- 你作揖我鞠躬
- 筷子戳藕
- 煎字写成前字
- 屎壳郎跟着放屁虫
- 黄米煮红薯
- 夏天送木炭
- 鸭子上石坎
- 胡子上拴秤砣
- 竹篙担水
- 老师傅传艺
- 脚上绑斧头
- 冒着大雨背羊毛
- 肚子里点蜡烛
- 打牌的不识字
- 牧民的糌粑
- 新鲜肉丸
- 叫花子出殡
- 草里头的斑鸠
- 壶不叫喷壶
- 祖宗三代穿的旧夹袄
- 瓦背上的霜
- 沙河僧挑胆子
- 小铺儿的蒜
- 东瓜花儿
- 挖耳勺炒芝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