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开心天使
- 揿仔耳朵摇铃
- 现敬神,现烧香
- 花钱买黄连
- 佛山屡塔
- 石灰见水
- 木头疙瘩刻小人
- 缸底年鳖
- 怀里揣铃铛
- 裁缝撂剪子
- 水田里种花生
- 航船上的虱子
- 毛石板高头放炊壶
- 癞蛤蟆跳到脚面上
- 腊月间的萝卜
- 屙屎带撒屎
- 城门楼上挂大钟
- 王八吃称砣
- 钟楼大钟
- 两脚踢毽子
- 胸口挂冰棍
- 告化子困阶沿
- 筲箕洗菩萨
- 蚕宝宝作茧
- 家公爹爹死儿子
- 城隍庙里唱戏
- 吃粉找伓着头
- 挎着篮子在果木行里转
- 老蟹起天支
- 茅厕缸石头
- 下雨摆摊子
- 北部湾的麻雀
- 钟鼓楼的麻雀
- 苍蝇掐脱个头
- 火烧赤壁
- 打死老子揾坟拜
- 蝎子的尾巴尖
- 寿星老唱小曲
- 看戏看买芝麻糖
- 捂着耳朵摇铃铛
- 屎壳郎飞到烟袋锅上
- 水车叶子
- 敲着空碗唱曲子
- 瓦背上的胡椒子
- 金山寺的潮水
- 癞蛤蟆支床腿
- 火烧排门
- 渭水合泾水
- 土坷垃擦屁股
- 盖房子请教了箍桶匠
- 正月十五请财神
- 灶火门上弹棉花
- 烧火棍碰灶火门儿
- 抱着孩子纳底子
- 钝刀子碰着硬树头
- 荷叶当雨伞
- 狼窝里的养孩子
- 吃了灯芯灰放屁
- 捋着胡子过河
- 矬子爬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