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不羁[ bù jī ]
不受约束;不可拘限:行为~。~之才。羁(jī):约束。
不覊[ bù jī ]
见“不羈”。
不及[ bù jí ]
1.不如;比不上:这个远~那个好。在刻苦学习方面我~他。2.来不及:后悔~。躲闪~。~ 细问。
不及秋[ bù jí qiū ]
唐 服装名,即短裤。意谓不到秋凉即须易装。
不吉[ bù jí ]
1.不善。《书·盘庚中》:“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孔 传:“不善不道谓凶人。”2.不吉利。《左传·僖公四年》:“初 晋献公 欲以 驪姬 为夫人,卜之,不吉。”《史记·伍子胥传》:“随 人卜与王於 吴,不吉。”巴金《将军集·月夜》:“阿李 也很激动,他感到了一个不吉的预兆。”
不即[ bù jí ]
不就。《左传·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杨伯峻 注:“即,就也。”汉 赵晔《吴越春秋·阖闾传》:“今子与神鬭於水,亡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残名勇,勇士所耻,不即丧命於敌而恋其生,犹傲色於我哉!”《隋书·礼仪志一》:“望是不即之名,岂容局於星海,拘於岳瀆?”
不即不离[ bù jí bù lí ]
《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原为佛教用语。现多用来指对人或事物保持一定距离,不亲近,也不疏远。即:接近。
不极[ bù jí ]
不寻根究底,不到极点;不到顶点,不合中正的准则,不急无穷,无限的意思。
不急[ bù jí ]
1.不切需要。《战国策·秦策三》:“吴起 为 楚悼 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 楚国 之俗。”《汉书·昭帝纪》:“日者省用,罢不急官。”颜师古 注:“非要职者。”2.不急速。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二:“矮小而瘦削的他,在演讲时总是把眼睛闭着的,让他那颇有涩味的声音不急不徐地流出。”
不急之务[ bù jí zhī wù ]
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
不戢[ bù jí ]
1.不检束;放纵。《诗·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郑玄 笺:“王者位至尊,天所子也。然而不自敛以先王之法,不自难以亡国之戒,则其受福禄亦不多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三年》:“諫官 包拯、吴奎、陈旭,言工部尚书、平章事 宋庠,不戢子弟,在政府无所建明;庠 亦请去。”2.书信用语。不尽之意。
不集[ bù jí ]
1.无成就;不成功。《诗·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集。”毛 传:“集,就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集,晋国 赖之。不集,三军暴骨。”杜预 注:“集,成。”2.不栖止。《列子·杨朱》:“鸿鵠高飞,不集污池。”3.不齐一,不一致。《汉书·晁错传》:“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百不当十。”颜师古 注:“集,齐也。”
不籍[ bù jí ]
犹言不劳,不须。籍,通“藉”。
不几[ bù jǐ ]
1.不盘查。《周礼·秋官·修闾氏》:“邦有故则令守其閭互,唯执节者不几。”贾公彦 疏:“有执节公使者不几訶也。”2.未近,不到。《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楚 不几十年,未能恤诸侯也。”杜预 注:“几,近也。”3.没有希望;不可希求。几,通“冀”。《商君书·定分》:“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其不几亦明矣。”朱师辙 解诂:“几,冀也。”《汉书·邹阳传》:“﹝ 高皇帝 ﹞水攻则 章邯 以亡其城,陆击则 荆王 以失其地。此皆国家之不几者也。”王先谦 补注:“国家谓 吴。言 高帝 之成功有天命,非今所可几幸也。”晋 陆机《感丘赋》:“伤年命之倏忽,怨天步之不几。”
不计其数[ bù jì qí shù ]
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
不洎[ bù jì ]
见“不暨”。
不济[ bù jì ]
不好;不顶用:精力~。眼神儿~。
不济事[ bù jì shì ]
1.不能成事;不顶用。2.病重无救。
不暨[ bù jì ]
1.不与。2.不至。
冬闲[ dōng xián ]
指冬季农事较少的时节:利用~做好室内选种工作。
冬霰[ dōng xiàn ]
冬天空中降落的白色小冰粒。
冬心[ dōng xīn ]
冬日孤寂凄清的心情。
冬暄[ dōng xuān ]
谓冬季阳光温暖。
冬学[ dōng xué ]
中国老解放区 的农村教育形式。利用冬闲时间组织群众学习政治和文化。
冬训[ dōng xùn ]
冬季训练:篮球队即将投入~。
冬叶[ dōng yè ]
即柊叶。直立草本植物。其叶如芭蕉,用以包物。产于 云南、广西、广东 等地。
冬衣[ dōng yī ]
冬季穿的御寒的衣服。
冬泳[ dōng yǒng ]
冬季在江河湖海里游泳:~比赛。不畏严寒,坚持~。
冬羽[ dōng yǔ ]
鸟类于春秋两季更换体表的羽毛。秋季更换的新羽称冬羽。
冬遇[ dōng yù ]
谓 周 朝天子于冬季会见诸侯。
冬月[ dōng yuè ]
指农历十一月。
冬运[ dōng yùn ]
运输部门指冬季的运输业务。
冬臧[ dōng zāng ]
见“冬藏”。
冬粘[ dōng zhān ]
方言。晚稻。
冬蛰[ dōng zhé ]
冬眠。
冬赈[ dōng zhèn ]
冬季的赈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还有一层:人家送去做冬賑的棉衣棉裤,只要是那善士的亲戚朋友所用的轿班、车夫、老妈子,那一个身上没有一套,还有一个人佔两三套的。”
冬至[ dōng zhì ]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见〖节气〗、
冬至点[ dōng zhì diǎn ]
黄道上最南的一点,冬至这天太阳经过这个位置。
冬至线[ dōng zhì xiàn ]
即南回归线。南纬23°27'的纬线。
冬住[ dōng zhù ]
“冬除”,冬至节的前一天。
冬装[ dōng zhuāng ]
冬季穿的御寒的服装。
咚咚[ dōng dōng ]
象声词。
涷泷[ dōng lóng ]
沾湿貌。
涷馁[ dōng něi ]
饥寒交迫。涷,通“冻”。
涷雨[ dōng yǔ ]
暴雨。
菄风[ dōng fēng ]
即东风菜。
董笔[ dǒng bǐ ]
见“董狐笔”。
董成[ dǒng chéng ]
主持和谈。《左传·桓公六年》:“随 人使少师董成。”杨伯峻 注:“董犹今言主持……董成,主持和谈。”
董道[ dǒng dào ]
守正道。
董狐笔[ dǒng hú bǐ ]
指 春秋 时 晋 国史官 董狐 在史策上直书 晋 卿 赵盾 弑其君的事。后用以称直笔记事、无所忌讳的笔法为“董狐笔”。《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 杀 灵公 於 桃园。宣子 未出山而復。大史书曰‘赵盾 弑其君’,以示於朝。宣子 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孔子 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唐 杜甫《写怀》诗之二:“祸首 燧人氏,厉阶 董狐 笔。”宋 文天祥《指南后录·正气歌》:“在 齐 太史简,在 晋 董狐 笔。”清 钱谦益《恭闻泰昌皇帝升遐涂次感泣赋挽词》之三:“盈朝 董狐 笔,执简欲何施?”亦省作“董笔”。《剪灯馀话·长安夜行录》:“愿挥 董 笔祛疑惑,聊为 陈 人洗愧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