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伏狮[ fú shī ]
指船头或船尾顶部的大横木。
伏石[ fú shí ]
暗礁。
伏食[ fú shí ]
服食。指道家服食丹药。
伏式[ fú shì ]
见“伏軾”。
伏事[ fú shì ]
1.隐秘的事情。《战国策·赵策四》:“楼缓 将使,伏事辞行。”吴师道 补正:“‘伏事’句,隐祕之事也。”2.指在朝廷或官员属下任职。《文选·陆机<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诗》:“谁谓伏事浅,契濶踰三年。”李善 注:“《周礼·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曰服事。’郑司农 曰:‘服事,谓为公家服事也。’‘服’与‘伏’同,古字通。”南朝 宋 鲍照《谢上除启》:“臣伏事日浅,蒙荷已丰。”宋 张齐贤《洛阳搢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刘某 曰:‘某伏事岁久,受恩亦多,忽见近日作为,某忧惧及祸,不忍遽辞诀。某今日乞 令公 与罪名杀之,以荅从来受恩。’”3.指侍候,服侍。元 关汉卿《谢天香》第三折:“我伏事的都入罗幃,我恰才舒舖盖似孤鬼。”清 李渔《奈何天·形变》:“你在这里伏事我,今日这个澡,比不得往常。”4.指屈膝事人。《资治通鉴·唐昭宗大顺元年》:“克用 囚之,既而使人诱之,欲以为 河东 副使,揆 曰:‘吾天子大臣,兵败而死,分也,岂能伏事镇使邪!’”5.指用暴力对付、整治人。胡适《<水浒续集>两种序》:“两个伏事一个,扯着耳朵,把鸩酒灌下。”参见“伏侍”。
伏侍[ fú shi ]
见〖服侍〗。
伏室[ fú shì ]
地下室。
伏轼[ fú shì ]
亦作“伏式”。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伏手[ fú shǒu ]
称手,顺手。
伏首贴耳[ fú shǒu tiē ěr ]
畏缩恐惧的样子。
伏输[ fú shū ]
见〖服输〗。
伏水[ fú shuǐ ]
1.指地下涌出的水。南朝 梁 何逊《渡连圻》诗之二:“阴岸生駮蘚,伏水拂澄沙。”2.泅水。《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六年》:“战於 冬瓜堰,大破之,斩首万七千级,俘者数千,张士信 以伏水遁还。”
伏死[ fú sǐ ]
1.甘愿舍弃生命。《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南朝 梁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此也。”2.退隐而死。汉 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诱於威重之权,胁於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亲近於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闕下者哉!”
伏伺[ fú sì ]
隐伏窥伺。
伏俟城[ fú sì chéng ]
古城名。故址在今 青海省 青海湖 西岸 布哈河 河口附近。隋 大业 五年于此置 西海郡。《魏书·吐谷浑传》:“伏连筹 死,子 夸吕 立,始自号为可汗。居 伏俟城,在 青海 西十五里。”
伏薮[ fú sǒu ]
方言。谓鸡孵卵。
伏弢[ fú tāo ]
仆倒在弓套上。《左传·成公十六年》:“王召 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 吕錡。中项,伏弢。以一矢復命。”《国语·晋语九》:“郑 人击我。吾伏弢衉血,鼓音不衰。”韦昭 注:“弢,弓衣也。”后以指为国捐躯或浴血奋战。唐 王维《为曹将军谢写真表》:“愿死艺於伏弢,誓杀身於鸣轂。”明 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臣窃愧恩深力浅,任重才疎,敢忘伏弢,益思敌愾。”
伏特[ fú tè ]
电压单位,符号V。这个单位名称是为纪念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Conte Alessandro Volta, 也译作伏打)而定的。简称伏。
伏特计[ fú tè jì ]
用以测量在电路不同点之间以伏计的电位差的仪表(如检流计)
伏特加[ fú tè jiā ]
俄语音译词。一 种烈性酒。酒精含量36%—60%。
伏天[ fú tiān ]
指三伏时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见〖三伏〗。
伏天儿[ fú tiān ér ]
蝉的别名。
伏贴[ fú tiē ]
同“伏帖”
伏帖[ fú tiē ]
同“服帖”
伏听[ fú tīng ]
1.谓暗中探听。2.谓俯伏听命。3.谓恭顺地听从。
到伴[ dào bàn ]
方言。到底。
到彼岸[ dào bǐ àn ]
梵语“波罗蜜多”的义译。佛教谓修大行而超脱生死,到达涅槃之境界为“到彼岸”。
到不得[ dào bù dé ]
犹言比不上。
到不的[ dào bù de ]
等不到,轮不到。
到差[ dào chāi ]
旧指到职。差(c hāi)。
到场[ dào chǎng ]
亲自到某种集会或活动的场所:展览会开幕的时候,许多专家学者都~表示祝贺。
到处[ dào chù ]
各处;处处:祖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找也没有找到。
到错[ dào cuò ]
颠倒错乱。
到达[ dào dá ]
到了(某一地点、某一阶段):火车于下午3时~北京。
到大[ dào dà ]
1.到后来;结果。2.见“到大来”。
到大来[ dào dà lái ]
十分;非常;多么。
到得[ dào de ]
1.等到;到了。宋 杨万里《辛亥元日送张德茂自建康移帅江陵》诗:“到得我来恰君去,正当腊后与春前。”《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有本事出几两银子与我,到得你跟了他去,我别讨过丫头过活却不好?”鲁迅《准风月谈·各种捐班》:“到得 民国,官总算说是没有了捐班。”2.亦作“到的”。与“不”连用,犹言至于。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楔子:“我若早有个儿子,也不到得眼里看见如此。哎!这便是我没孩儿的那个下场头。”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一折:“若是肯慈悲啊,也不到的生患害。”《水浒传》第二八回:“你便寻我过失,也不到得该死。”3.亦作“到的”。犹言及得,算得。元 范康《竹叶舟》第一折:“我做官的,身上穿的是紫罗襴……何等荣耀!你们出家的,无过是草木衣食,到得那里!”元 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凭着我坐下马,手中鎗,有万夫不当之勇,料他到的那里!”4.犹倒是。《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田氏 道:‘我寧可终身守寡,也不愿随你这样不义之徒。若是休了到得乾浄,回去烧个利市。’”
到的[ dào de ]
见“到得”。
到底[ dào dǐ ]
1.到尽头;到终点:一竿子~。将革命进行~。2.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新方法~试验成功了。我想了好久,~明白了。3.用在问句里,表示深究:火星上~有没有生命?。你跟他们~有什么关系?4.毕竟(多用于强调原因):~还是年轻人干劲大。南方~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
到地[ dào dì ]
】:犹道地。周详。
到顶[ dào dǐng ]
到顶点;到了尽头:这笔买卖赚个一两万也就~了。
到耳[ dào ěr ]
逆耳。
到公石[ dào gōng shí ]
指 南朝 梁 到溉 家的奇石。
到官[ dào guān ]
1.犹到任。上任。《后汉书·应奉传》:“永兴 元年,拜 武陵 太守。到官慰纳,山 等皆悉降散。”三国 魏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即以五日到官。初至承前,未知深浅。”元 范梈《至宝圭驿》诗:“远辞京闕碧云端,泝尽夷江未到官。”2.谓到达府衙。唐 韩愈《潮州谢孔大夫状》:“其妻子男女并孤遗孙姪奴婢等尚未到官。”
到加[ dào jiā ]
倒植的荷梗。
到家[ dào jiā ]
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或标准:把工作做~。他的表演还不~。
到口[ dào kǒu ]
吃,尝一尝。
到来[ dào lái ]
来到;来临:在雨季~之前做好防汛准备。经济建设的新高潮已经~。
到老[ dào lǎo ]
1.直到老年。汉 焦赣《易林·谦之损》:“常德自如,安坐无尤。幸入贵乡,到老安荣。”唐 杜荀鹤《山中贻同志》诗:“到老如今日,无心愧古人。”2.谓直到最后。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八段:“白费了半天力气,到老还是过不去江。”
到了[ dào le ]
到底;毕竟。唐 吴融《武关》诗:“贪生莫作千年计,到了都成一梦间。”宋 袁去华《念奴娇》词:“身外纷纷,儻来适去,到了成何事。”元 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你这三条计,比当日 曹公 在 灞陵桥 上三条计如何?到了出不的 关云长 之手。”马烽《太阳刚刚出山》:“不过,到了她还是没有拗过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