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壁鱼[ bì yú ]
衣服及书籍中的蠹虫。又名白鱼、衣鱼、蟫鱼、蛃鱼、蠹鱼。
壁障[ bì zhàng ]
像墙壁的障碍物,多用于比喻:消除双方之间的思想~。
壁纸[ bì zhǐ ]
贴在室内墙上做装饰或保护用的纸。也叫墙纸。
壁中书[ bì zhōng shū ]
亦称“壁书”。亦称“壁经”。汉 代发现于 孔子 宅壁中藏书。近人认为这些书是 战国 时的写本,至 秦始皇 焚书坑儒时,孔子 八世孙 孔鲋(或谓 鲋 弟 腾)藏入壁中的。
壁中叟[ bì zhōng sǒu ]
晋 葛洪《神仙传·孙博》:“山间石壁,地上磐石,博 入其中,渐见背及两耳,良久都没。又能吞刀剑十数枚,及壁中出入如孔穴也。”后因以为典,称“壁中叟”。
壁中字[ bì zhōng zì ]
汉 代发现的 孔子 宅壁中藏书上所用的古字。
嬖爱[ bì ài ]
1.宠爱。2.指受宠爱的人。
嬖褒[ bì bāo ]
指 周幽王 的宠妃 褒姒。
嬖臣[ bì chén ]
受宠幸的近臣。
嬖宠[ bì chǒng ]
1.受宠爱;宠爱。《管子·君臣上》:“妇人嬖宠,假於男之知以援外权。”尹知章 注:“妇人既得君之嬖宠,又因大臣之智以引其外权,则何为而不成也。”《后汉书·崔駰传》:“中常侍 江京、陈达 等,得以嬖宠惑蛊先帝。”清 吴炽昌《客窗闲话·无真叟》:“有 亚禄 者,年已冠,虽色艺未衰,而人皆嬖宠幼穉。”2.指受君主宠爱的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弃嬖宠而用三良。”杜预 注:“七年杀嬖臣 申侯,十六年杀宠子 子华 也。”《孔丛子·杂训》:“毁不居之室以赐穷民,夺嬖宠之禄以振困匱。”清 唐甄《潜书·卿牧》:“嬖宠不得邀厚禄;贵戚不得窃尊位。”3.特指受君主宠爱的妃嫔。《左传·昭公三年》:“今嬖宠之丧,不敢择位,而数于守适。”《旧唐书·后妃传序》:“然而三代之政,莫不以贤妃开国,嬖宠倾邦。”
嬖大夫[ bì dài fū ]
官名,下大夫的别称。《左传·昭公元年》:“子晳 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杨伯峻 注:“晋、郑、吴 皆谓下大夫为嬖大夫。”《国语·吴语》:“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枹。”
嬖惑[ bì huò ]
宠爱迷恋。
嬖姬[ bì jī ]
受宠爱的姬妾。
嬖近[ bì jìn ]
1.宠幸亲昵。2.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
嬖媚[ bì mèi ]
1.谄媚取宠。2.指亲近宠爱的人。
嬖昵[ bì nì ]
1.宠幸亲昵。2.宠爱、亲近的小人。
嬖孽[ bì niè ]
1.受君主宠爱的小人。指庶妾、宦官等。2.谓宠爱庶子。
嬖佞[ bì nìng ]
得宠的奸伪小人。
嬖奴[ bì nú ]
得宠的奴仆。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中:“大和 九年秋,沐 方説 涯 之嬖奴,以导所欲。涯 始一召见款曲,而许微官处焉。”
嬖女[ bì nǚ ]
受宠爱的姬妾。
嬖妾[ bì qiè ]
犹爱妾。《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 有嬖妾,无子。”《南史·臧质传》:“质 顿兵不肯时发,又顾恋嬖妾,弃军营垒,单马还城。”宋 曾巩《陈书目录序》:“惑於邪臣,溺於嬖妾,忘患纵欲,则其终之所以亡。”明 孙仁孺《东郭记·殆不可复》:“寳马香车,偕着咱娇妻嬖妾。想当初寒困堪嗟。”清 唐甄《潜书·远谏》:“亦有嬖妾,南威、西子,身之蛊也。”
嬖人[ bì rén ]
皇帝或国王所偏爱的人。
嬖色[ bì sè ]
喜爱女色。
嬖竖[ bì shù ]
受宠幸的宫内小臣。
嬖童[ bì tóng ]
见“嬖僮”。
嬖僮[ bì tóng ]
1.亦作“嬖童”。受宠爱的小童。《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为 与其嬖僮 江錡 乘,皆死,皆殯。”陆德明 释文:“僮,本亦作童。”《礼记·檀弓下》亦载此事,作“邻重”。郑玄 注:“重,皆当为童。童,未冠者之称。”朱起凤 曰:“嬖童即比童,亦即邻童,若作便嬖解,非特重诬古人,且亦大背经训矣。”见《辞通·一东·童》。清 戴名世《孑遗录》:“罗九武 从数骑独后,夜宿道中,密为书付其嬖僮前行,教其兵作乱,俟 九武 至 桐 乃止。”2.指娈童。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男子生子》:“福建 总兵官 杨富 有嬖童,生二子。”
嬖习[ bì xí ]
君主宠幸亲近的小人。
嬖幸[ bì xìng ]
1.受宠爱。2.也指被宠爱狎昵的人。
嬖艳[ bì yàn ]
宠爱的美女。
嬖媵[ bì yìng ]
爱妾。
嬖御人[ bì yù rén ]
受君主宠爱的姬妾。
嬖御士[ bì yù shì ]
受君主宠爱的小臣。
嬖子[ bì zǐ ]
犹庶子。姬妾所生之子。《左传·闵公二年》:“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嫡,大都耦国,乱之本也。”南朝 梁 元帝《金楼子·杂记下》:“主有三殆:倍德而好色,亲諂諛,远忠直,嬖子众多,嫡嗣无立,是一殆也。”
篦刀[ bì dāo ]
亦作“箆刀”。形如篦的刀。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乐府一》:“黄季岑 云:‘往年 蔡州 瓜陂舖,有用篦刀刻清泥壁,为《浣溪纱》词。’”《元典章新集·刑部·烧埋》:“郑舍俚 延祐 三年六月十八日夜因争用篦刀,将 何云二 杀死。”
篦箕[ bì jī ]
篦梳。
篦篱[ bì lí ]
谓竹篱。《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四年》:“其后 金 兵再至,围城日久,拆屋为薪,凿石为礟,竹为篦篱。”
篦帘[ bì lián ]
北方农村一种用高粱秸制作的放面食的盛具。
篦簵[ bì lù ]
一种可制箭、箸的竹。
篦梳[ bì shū ]
1.栉发用具。用以除发垢。古称“洛成”。2.引申指细密地搜索。
篦头待诏[ bì tóu dài zhào ]
古代从事理发业的人。
篦头铺[ bì tóu pù ]
犹言理发店。
薜带[ bì dài ]
1.用薜荔的藤制作的腰带。多指隐者的装束。2.战国楚屈原《九歌·山鬼》:“被薜荔兮带女萝。”后因以“薜带”借指屈原。
薜服[ bì fú ]
即薜荔衣。
薜户[ bì hù ]
谓为薜荔所缠绕的门户。指隐者的住所。
薜荔[ bì lì ]
常绿藤本植物,茎蔓生,叶子卵形。果实球形,可做凉粉,茎叶可入药。
薜荔衣[ bì lì yī ]
用薜荔的叶子制成的衣裳。原指神仙鬼怪所披的衣饰,后借以称隐士的服装。
薜萝[ bì luó ]
1.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 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於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后借以指隐者或高士的衣服。《南齐书·高逸传·宗测》:“量腹而进松朮,度形而衣薜萝。”唐 张乔《送陆处士》诗:“若向仙巖住,还应著薜萝。”2.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南朝 梁 吴均《与顾章书》:“僕去月谢病,还觅薜萝。”唐 韩偓《雪中过重湖信笔偶题》诗:“道方时险拟如何,謫去甘心隐薜萝。”清 黄遵宪《岁暮怀人诗》之二:“十年冷署付蹉跎,归去空山卧薜萝。”
薜萝衣[ bì luó yī ]
指隐者的衣服。
薜萝子[ bì luó zǐ ]
指隐居山林的人。唐 孟郊《山中送从叔简赴举》诗:“於此逍遥场,忽奏别离弦;却笑薜萝子,不同鸣跃年。”
薜衣[ bì yī ]
“薜荔衣”的简称。唐 沉佺期《入少密溪》诗:“自言避喧不避 秦,薜衣耕凿 帝尧 人。”元 王逢《赠穷独叟》诗:“薜衣带胡绳,三年限朝仪。”明 唐顺之《赠江阴陈君》诗:“身着薜衣称隐吏,园多橘树比封君。”参见“薜荔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