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避碍[ bì ài ]
避开障碍。
避案[ bì àn ]
指罪犯作案后逃避追究。
避谤[ bì bàng ]
防人毁谤。《新唐书·陆贽传》:“既放荒远,常闔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宋 孙觌《徙寓妙觉佛舍胥又民襆被相过赋夜坐》诗:“拘囹赋囚山,避谤憎市虎。”元 耶律楚材《糠孽教民十无益论序》:“此老不避嫌疑,自兴谤讟而为此书,彼且不避,子何代彼而避谤乎?”
避暴[ bì bào ]
躲避风暴。
避辟[ bì pì ]
谓免受法律制裁。
避兵[ bì bīng ]
1.谓躲避战乱而移居他处。汉 焦赣《易林·无妄之谦》:“东行避兵,南去不祥。”唐 唐彦谦《毘陵道中》诗:“百年只有百清明,狼狈今年又避兵。”明 冯梦龙《风流梦·杜宝移镇》:“因报马连催,虏信紧急,打发家眷往 临安 避兵。”丰子恺《辞缘缘堂》:“将避兵 桐庐,留别 杭州 诸友。”2.谓避开敌军。《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破敌未堪息战马,避兵又必赖良谋。”凌力《星星草》第十五章:“人皆说捻子善避兵,又怕打不着;我要说: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3.谓避免兵器所伤。唐 马总《意林》卷四:“肉芝是万岁蟾蜍,头上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中时取之,以足画地则水流,带之左手则避兵。”
避藏[ bì cáng ]
躲藏;躲避。 汉 焦赣 《易林·否之困》:“白日扬光,雷车避藏。”《宋史·兵志七》:“行旅市人下逮奴隶,皆避藏恐惧,事骇见闻。” 清 李调元 《八月中秋同人宴集云谷借树轩》诗:“二十八宿惊避藏,不敢报天听其狂。”
避谗[ bì chán ]
逃避谗言。北周 庾信《拟连珠》:“是以 韩非 客 秦,避谗无路;信陵 在 赵,思归有年。”宋 陆游《神山歌》:“避谗奔 楚 仅得免,歷聘返 鲁 终不遭。”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荀卿 垂老 兰陵,避谗引却。”
避禅[ bì chán ]
谓逃避禅位于己。
避朝变服[ bì cháo biàn fú ]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罢朝贺,变服饰,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
避朝损膳[ bì cháo sǔn shàn ]
同“避殿损膳”。宋 元绛《赐宰臣王安石已下乞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垂象之变,咎在朕躬,内惟菲凉,敢不祗惧,避朝损膳,钦天之諭。”
避尘[ bì chén ]
1.《晋书·王导传》:“时亮﹝庾亮﹞虽居外镇,而执朝廷之权,既据上流,拥强兵,趣向者多归之。2.避开尘俗。
避乘骢[ bì chéng cōng ]
同“避驄马”。宋 曾巩《送赵资政》诗:“朝廷推指佞,都邑避乘驄。”元 萨都剌《送唐卿御史》诗:“故乡归衣锦,行路避乘驄。”元 大訢《送萨天锡照磨赴燕南宪幕》诗:“重来无几日,除道避乘驄。”
避宠[ bì chǒng ]
躲避帝王宠幸;避仕。
避仇[ bì chóu ]
见“避讎”。
避雠[ bì chóu ]
1.亦作“避仇2”。亦作“避仇”。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
避处[ bì chǔ ]
避世隐居。
避辞[ bì cí ]
避退辞让。
避次[ bì cì ]
谓星辰运行不在原处的躔次上。
避骢[ bì cōng ]
见“避驄马”。
避骢马[ bì cōng mǎ ]
《后汉书·桓典传》:“是时宦官秉权,典 执政无所回避。常乘驄马,京师畏惮,为之语曰:‘行行且止,避驄马御史。’”后以“避驄马”指回避侍御史。
避弹服[ bì dàn fú ]
防止流弹或弹片对人体重要部位伤害的服装。当流弹或弹片等袭来时,犹如一张铁网,可将其牢牢抓住,并可迅速降低其飞行速度,或将其弹出,从而保护人体安全。多用具有较高的柔韧性和抗击性的材料制成。
避道[ bì dào ]
旧时礼节,遇尊长于道,避退一旁,以示敬畏。
避地[ bì dì ]
1.亦作“避墬”。谓迁地以避灾祸。2.犹言避世隐居。
避弟[ bì dì ]
谓兄避位而使辟召其弟。
避第[ bì dì ]
谓避仕宦之途而退居家中。
避墬[ bì dì ]
见“避地”。
避殿[ bì diàn ]
避离正殿。宋 王珪《宋元宪公庠神道碑》:“时天子方以烖异避殿。”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嘉泰 四年,火及太庙,寧宗 避殿。”《檮杌闲评》第四十回:“这正是天心原为姦雄擎,地震反貽司历灾,皇上因此避殿,撤乐减膳。”参见“避正殿”。
避殿减膳[ bì diàn jiǎn shàn ]
同“避殿损膳”。宋 周密《齐东野语·景定慧星》:“丁丑,避殿减膳,下詔责己,求直言,大赦天下。”《宋史·神宗纪一》:“辛酉,以来岁日食正旦,自己丑避殿减膳,罢朝贺。”《宋史·徽宗纪一》:“壬午,以日当食避殿减膳,降天下囚罪一等,流以下释之。”
避殿损膳[ bì diàn sǔn shàn ]
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并损减常膳,表示责罚自己的过失,以期消灾除难。宋 李纲《贴黄奏议》:“避殿损膳,告于天地宗庙社稷,所以畏天戒也。”宋 赵昇《朝野类要·典礼》:“避殿损膳:昔时水旱祈祷未应,并天变星象,边鄙未寧,则圣上有避正殿、减常膳之谦礼。”《宋史·徽宗纪二》:“﹝ 崇寧 五年﹞乙巳,以星变避殿损膳,詔求直言闕政。”
避丁[ bì dīng ]
谓壮丁逃避征兵。
避躲[ bì duǒ ]
躲避。
避烦斗捷[ bì fán dòu jié ]
指避开烦难而比赛简捷。
避放[ bì fàng ]
见“避煞”。
避风[ bì fēng ]
1.躲避风:找个~的地方休息休息。2.比喻避开不利的势头。也说避风头。
避风灯[ bì fēng dēng ]
即马灯。因其能防风雨,故名。
避风港[ bì fēng gǎng ]
可以停泊船舶,用以躲避风浪的港湾。也喻指逃避斗争的场所。
避风台[ bì fēng tái ]
相传 汉 赵飞燕 身轻不胜风,成帝 为筑七宝避风台。
避风头[ bì fēng tou ]
避风
避锋[ bì fēng ]
避开锋芒。
避伏[ bì fú ]
犹隐藏。
避复[ bì fù ]
避免重复。
避盖[ bì gài ]
遮盖。
避宫殿[ bì gōng diàn ]
谓古代国家有灾异急难之事,帝王避离正殿,表示自我贬责,以期消灾弥难。
避谷[ bì gǔ ]
即辟谷。古称行导引之术,不食五谷,可以长生。《神农本草经》卷一“﹝丹沙﹞能作水澒,鍊丹,与消石服之”清 孙星衍 校注:“按金石之药,古人云久服轻身延年者,谓当避穀,絶人道,或服数十年乃効耳。”
避蛊[ bì gǔ ]
免受蛊惑。
拊手[ fǔ shǒu ]
拍手。表示喜悦或惊讶。《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 乃拊手而谢之。”《汉书·萧望之传》:“天子闻之惊,拊手曰:‘曩固疑其不就牢狱,果然杀吾贤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於是以 亮 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先帝败军於 楚,当此时,曹操 拊手,谓天下已定。”宋 惠洪《冷斋夜话·<负华严入岭及大雪二偈>之一》:“传闻岭下雪,压倒千年树。老儿拊手笑,有眼未曾覩。”程善之《译蒙古军歌》:“壮士拊手笑,何事多言为。”
拊绥[ fǔ suí ]
安抚。明 唐顺之《刑部郎中唐嘿庵墓志铭》:“君居县数年,告訐请託之俗为之一变;其在 武定,则尤以镇静拊绥疲人。”
拊弦[ fǔ xián ]
指弹琴。
拊心泣血[ fǔ xīn qì xuè ]
形容内心悲痛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