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丁珰[ dīng dāng ]
见“丁当”。
丁档[ dīng dàng ]
人口档案。《清史稿·食货志一》:“清 之民数,惟外藩 扎萨克 所属编审丁档掌於理藩院。”
丁倒[ dīng dǎo ]
颠倒。丁、颠双声,通用。
丁点[ dīng diǎn ]
表示极少或极小。叶文玲《小溪九道弯》:“老少两个光棍,没丁点东西,一眨眼就搬完了。”《花城》1981年第2期:“你们也许是神圣的一代,可丁点过失也没有吗?”
丁点儿[ dīng diǎnr ]
表示极少或极小(程度比“点儿”深):一~毛病也没有。这~事何必放在心上。
丁丁[ dīng dīng [ zhēng zhēng ]]
[ dīng dīng ]〈拟〉漏壶滴水、雨水打窗户等的声音。[ zhēng zhēng ]〈拟〉伐木、下棋、弹琴等的声音。
丁丁当当[ dīng dīng dāng dāng ]
1.形容性格刚强。2.象声词。
丁丁光光[ dīng dīng guāng guāng ]
是象声词。
丁东[ dīng dōng ]
同“叮咚”。
丁冬[ dīng dōng ]
同“叮咚”。
丁督护歌[ dīng dū hù gē ]
南朝 宋 时一种 吴 声歌曲。
丁方[ dīng fāng ]
四方。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余视此楼颇广,丁方可数丈。”《花城》1981年第4期:“长期以来,由于局促在一个丁方不够百呎的小房间,为了省地方……不得不把睡床向一列窗户边横摆着。”
丁夫[ dīng fū ]
1.见“丁夫”。2.壮健的男子。汉 王符《潜夫论·浮侈》:“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郡县荒虚,田畴芜旷,听闻属城,民户浸寡,又多残老,少有丁夫。”南朝 宋 何承天《安边论》:“丁夫匹妇,春夏佃牧。”3.唐 代丁谓正役,夫谓杂徭。后泛指服力役的人夫。唐 陈子昂《上军国机要事》:“方寒冰冻,一无资粮,国家更无优恤;但切勒赴艰,比闻丁夫,皆甚愁嘆。”明 李梦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诗:“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 长城 前。”《清史稿·食货志二》:“九年,河 决 封丘,起 大名,东昌,兗州 及 河南 丁夫数万塞之。”亦作“丁伕”。曹禺《胆剑篇》第三幕:“该出的丁伕徭役,你们抗拒不出。”
丁父艰[ dīng fù jiān ]
丁父忧。
丁父忧[ dīng fù yōu ]
遭逢父亲丧事。
丁公藤[ dīng gōng téng ]
通草的别名。即丁翁。又名丁公寄。
丁公凿井[ dīng gōng záo jǐng ]
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
丁拐儿[ dīng guǎi ér ]
原指牙牌中之“幺二”。后用以喻仗势剥削的官亲。
丁害[ dīng hài ]
谓蚊蝇叮咬之害。
丁户[ dīng hù ]
民户。
丁屐[ dīng jī ]
底部带有钉齿用以防滑的木鞋。
丁籍[ dīng jí ]
人丁档案。
丁祭[ dīng jì ]
旧时于每年阴历二月、八月第一个丁日祭祀孔子,称丁祭。隋 唐 日制不一。隋文帝 时一年有四祭,唐 武德 年间改用中丁日祭祀,唐 开元 年后专用春、秋二仲的上丁日举行祭祀。明 郑仲夔《耳新·令德》:“萧郡 尊思似 每丁祭,必斋宿学宫。”《儒林外史》第二回:“外祖母道:‘丁祭肉若是不吃,圣人就要计较了。’”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第一场:“孔子庙每年的丁祭,都是由学生来主持的。”
丁家鹤[ dīng jiā hè ]
指 丁令威。
丁家艰[ dīng jiā jiān ]
见“丁艰”。
丁甲[ dīng jiǎ ]
即六丁六甲。本为道教神名。后亦泛指天兵天将。
丁艰[ dīng jiān ]
丁忧。
丁匠[ dīng jiàng ]
夫役和工匠。
丁绢[ dīng juàn ]
以绸绢折纳的丁赋。
丁坑[ dīng kēng ]
茶名。
丁口钱[ dīng kǒu qián ]
见“丁钱”。
丁块柴[ dīng kuài chái ]
方言。烧火用的木柴,也叫劈柴。
丁快[ dīng kuài ]
捕快衙役。
丁兰[ dīng lán ]
汉 人。相传少丧父母,及长,刻木像,事之如生。后用以指代孝子。
丁老[ dīng lǎo ]
道教语。称心之神。因心属丁火,故称。
丁力[ dīng lì ]
成年的劳力。唐 高彦休《唐阙史·真陵开山》:“且煎且凿,役百万丁力,孜孜矻矻。”《金史·食货志一》:“比闻民乏食至鬻子者,听以丁力等者赎之。”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卷四:“本朝役东南之民,皆以均徭编审,而独注意於粮长之一事,故祖宗之法,必取丁力相应有行止者充之。”
丁历[ dīng lì ]
葶苈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葶苈》。
传法院[ chuán fǎ yuàn ]
宋 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 五年于 太平兴国寺 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 宋 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传番[ chuán fān ]
命令。
传饭[ chuán fàn ]
传命开饭。
传芳[ chuán fāng ]
流传美名。
传房[ chuán fáng ]
即传达室。亦指传达室的工作人员。
传风[ chuán fēng ]
见“传讽”。
传风搧火[ chuán fēng shān huǒ ]
犹煽风点火。搧,同“扇”。比喻煽动别人闹事。多用于贬义。
传烽[ chuán fēng ]
点燃烽火,逐站相传,以报敌情。宋 苏轼《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自国朝以来常屯重兵,教习水战,旦暮传烽以通警急。”明 陈子龙《出自蓟州门行》:“传烽始北塞,列戍望南楼。”清 鲍鉁《范文贞公祠》诗:“当年 闽 海见传烽,犀兕空多弃甲重。”康有为《登万里长城》诗:“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王国维《观堂集林·敦煌汉简跋十三》:“古者传烽以多少为识,如《墨子·号令》、《杂守》二篇所言,皆以烽之多少示敌之远近者也。”
传讽[ chuán fěng ]
亦作“传风”。传诵。
传奉[ chuán fèng ]
明 代不由吏部铨选,而由太监视进呈珍异的多寡,以谕旨直接任命官吏的做法。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九:“成化 末年,太监 梁芳 辈导引京师富贾,收买古今玩器进奉,启上好货之心,由是倖门大开……生员、儒士、匠丁、乐工、勋戚、厮养,凡高貲者,皆与并进,名曰传奉。盖命由中出,不由吏部銓选,故名。”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如今仕者,有由科,有贡科,有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传奉官[ chuán fèng guān ]
指因传奉而获任命的官吏。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三》:“太监 梁芳 进淫巧以荡上心,收买奇玩,引用方术,以録呈异书为名,夤缘传旨与官,已官者輒加超擢,不择儒吏兵民工贾囚奴,至有脱白除太常卿者,名曰传奉官。”参见“ 传奉 ”。
传服[ chuán fú ]
谓大孩子穿过的衣服再给小孩子穿。
传符[ chuán fú ]
通行的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