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疯蒙[ fēng méng ]
疯癫蒙昧。
疯魔[ fēng mó ]
1.疯2.入迷;入魔:他们下棋下~了。3.使入迷:这场足球比赛几乎~了所有的球迷。‖也作风魔。
疯闹[ fēng nào ]
任性无节制地吵闹。
疯气[ fēng qì ]
1.指关节炎。2.疯癫的样子。
疯犬病[ fēng quǎn bìng ]
即狂犬病。参见“狂犬病”。
疯人[ fēng zi ]
1.lunatic。2.madman。
疯人院[ fēng rén yuàn ]
专门收治精神病人的医院。
疯儍[ fēng shǎ ]
疯癫痴呆。
疯瘫[ fēng tān ]
见〖风瘫〗。
疯痰病[ fēng tán bìng ]
疯病。
疯头疯脑[ fēng tóu fēng nǎo ]
精神失常的样子。
疯语[ fēng yǔ ]
疯话。
疯枝[ fēng zhī ]
棉花等植株上过旺生长的不结果实的分枝。也叫疯杈。
疯子[ fēng zi ]
患严重精神病的人。
疯子院[ fēng zi yuàn ]
专门收容精神病人的病院。
峯岑[ fēng cén ]
山顶。
峯朵[ fēng duǒ ]
峰顶。唐 李洞《智新上人话旧》诗:“金陵 市合月光里,甘露 门开峯朵头。”明 李奎《游天竺寺憩客儿亭有怀谢康乐》诗:“白云嵌紫芝,峯朵开芙蓉。”
峯腹[ fēng fù ]
山峰中部。
峯脚[ fēng jiǎo ]
山麓。
峯岠[ fēng jù ]
亦作“峰距”。犹岳峙。比喻人品高洁刚正。
峯距[ fēng jù ]
见“峯岠”。
峯峻[ fēng jùn ]
亦作“峰峻”。比喻人品高拔不凡。
峯林[ fēng lín ]
石灰岩地区在水流长期溶蚀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圆筒形或圆锥形的石峰。分散或成群出现,远望如林,故称。以我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 和 阳朔 等地最为典型,风景极为优美。
峯牛[ fēng niú ]
即封牛。一种颈上有肉块隆起的大牛。
峯岫[ fēng xiù ]
亦作“峰岫”。犹峰峦。
峯巘[ fēng yǎn ]
山峰。
峯腰[ fēng yāo ]
亦作“峰腰”。山腰。
峯嶂[ fēng zhàng ]
高峻的山峰。
峰巅[ fēng diān ]
顶峰。
峰顶[ fēng dǐng ]
1.亦作"峰顶"。2.山峰的顶端。3.喻事物发展的顶点。
峰岚[ fēng lán ]
1.亦作"峰岚"。2.山中云雾。
峰林[ fēng lín ]
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地貌形态。规模比石林大,为高耸林立的山峰。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中国的桂林、阳朔最为典型,被称为“中国式的喀斯特”。
峰峦[ fēng luán ]
山峰和山峦:~起伏。~重叠。
峰年[ fēng nián ]
在一定时期内,自然界中某种活动达到高峰的年度:太阳活动~。
峰头[ fēng tóu ]
1.亦作"峰头"。2.峰顶。
峰胁[ fēng xié ]
1.山腰。
烽堡[ fēng pù ]
犹烽堠。
烽尘[ fēng chén ]
烽火和烟尘。借指战乱。元 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想 高皇,想 高皇,本亭长,区区 泗水 滨。将诸侯,西入 秦,不五年,扫清四海絶烽尘。”明 高启《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诗:“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西湖佳话·三台梦迹》:“今天下承平日久,耳不闻兵戈铁马之声,目不观烟火烽尘之警。”
烽墩[ fēng dūn ]
即烽火台。
烽鼓[ fēng gǔ ]
1.烽火和鼓鼙,皆军中用以报警者。2.借指战事。
烽爟[ fēng guàn ]
犹烽火。
烽候[ fēng hòu ]
1.亦作“烽堠”。烽火台。《东观汉记·郭伋传》:“伋 知 卢芳 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唐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刘荣传》:“请於 金线岛 西北 望海堝 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2.指战火。清 高其倬《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三吴 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烽堠[ fēng hòu ]
见"烽候"。
烽火[ fēng huǒ ]
1.古代边防报 警时所烧的烟火。2.比喻战火或战争。
烽火连天[ fēng huǒ lián tiān ]
形容战火遍及各地。
烽火楼望[ fēng huǒ lóu wàng ]
古代边防作为瞭望及烽燧报警用的建筑。
烽火树[ fēng huǒ shù ]
珊瑚树的别名。
烽火台[ fēng huǒ tái ]
也叫狼烟台。古代为燃烧烽烟报警而在边境上所筑的高台。
烽警[ fēng jǐng ]
报警的烽火,亦借指战乱。南朝 梁 任孝恭《答魏初和移文》:“輒勒缘边境屯戍,各息烽警。旌旗昼卷,刁斗夜停。”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八:“臣解秩时实无烽警。”清 姚莹《游揽山记》:“及来 广州,值海盗内躪,烽警日闻,足不出者一年。”
烽狼[ fēng láng ]
古时烽火台白天烧狼粪生烟以报警,因以“烽狼”借指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