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钉问[ dīng wèn ]
〈方〉追问。
钉鞋[ dīng xié [ dìng xié ]]
[ dīng xié ]1.旧式雨鞋,布帮用桐油油过,鞋底钉上大帽子钉。2.体育运动用的跑鞋和跳绳的统称。[ dìng xié ]1.把大帽子钉等钉进鞋底。2.用机器或手工把鞋帮和鞋底缝住。
钉靴[ dīng xuē ]
犹钉鞋。《明实录·太祖七九》:“﹝ 洪武 六年﹞先是百官入朝,遇雨皆用钉靴,进趋之间,声达殿陛。”参见“钉鞋”。
钉子[ dīng zi ]
1.金属制成的细棍形的物件,一端有扁平的头,另一端尖锐,主要起固定或连接作用,也可用来悬挂物品等。2.比喻难以处置或解决的事物:~户。3.比喻埋伏的人:安插~。
钉子户[ dīng zi hù ]
指长期违规办事,难以处理的单位或个人。
钉嘴铁舌[ dīng zuǐ tiě shé ]
形容嘴硬,不认错,不服输。
钉坐梨[ dīng zuò lí ]
见“钉座梨”。
钉座梨[ dīng zuò lí ]
指座席上受人敬慕者。
酊剂[ dīng jì ]
把生药浸在酒精里或把化学药物溶解在酒精里而成的药剂,如颠茄酊、橙皮酊、碘酊等。简称酊。
顶拜[ dǐng bài ]
跪拜时头部低下,朝向尊者的足部,为最尊敬的礼仪。即佛家所称五体投地。
顶班[ dǐng bān ]
1.(~儿)(-∥-)替班:车间有人病了,他就去~。2.在规定时间内做顶一个劳动力的工作:~劳动。
顶包[ dǐng bāo ]
1.谓服劳役,当苦差。2.暗中更换。
顶笔[ dǐng bǐ ]
古代朝见,插笔于冠,以备记事,谓之“顶笔”。
顶脖[ dǐng bó ]
方言。指后颈。
顶补[ dǐng bǔ ]
顶替补缺。
顶虫[ dǐng chóng ]
古代传说中生于头颅的虫。
顶触[ dǐng chù ]
犹顶撞。
顶疮[ dǐng chuāng ]
头疮。
顶搭[ dǐng dā ]
见“顶搭子”。
顶搭子[ dǐng dā zǐ ]
孩童薙发时,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大[ dǐng dà ]
1.最大。2.方言。至多,大不了。如:顶大你到你娘家住两天,你还有多大的本事。
顶代[ dǐng dài ]
代替。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孙春阳》:“﹝ 孙春阳 南货铺﹞自 明 至今已二百三四十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郭沫若《棠棣之花》附录《我怎样写<棠棣之花>》:“从酒家女临死时的‘濮阳酒店……’讹听成为‘仆--阳坚’,点出了 阳坚 的虚名,而以酒家女顶代。”
顶带[ dǐng dài ]
清 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冠饰。也称“顶戴”。通常皇帝可赏给无官的人某品顶带,亦可对次一等的官赏加较高级的顶带。前代有功或殉职,子孙可荫袭。到后期可以花钱捐购。
兵力[ bīng lì ]
军队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数量。通常以建制单位或人数表述。如一个团的兵力,两万人的兵力。
兵利[ bīng lì ]
兵器锐利。
兵隶[ bīng lì ]
士兵中之担当差役者。
兵连祸接[ bīng lián huò jiē ]
指战事、灾祸连续不断。
兵连祸结[ bīng lián huò jié ]
《汉书·匈奴传下》:“汉武帝选将练兵…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指战祸接连不断。
兵粮[ bīng liáng ]
军粮。
兵旅[ bīng lǚ ]
军队。
兵律[ bīng lǜ ]
军队的法规、纪律。
兵乱[ bīng luàn ]
由战争造成的混乱局面;兵灾:屡遭~。
兵略[ bīng lüè ]
用兵的谋略。
兵轮[ bīng lún ]
军舰。
兵马籍[ bīng mǎ jí ]
军中记载人马的簿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bīng mǎ wèi dòng,liáng cǎo xiān xíng ]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兵盟[ bīng méng ]
军事结盟。
兵民[ bīng mín ]
1.指壮丁。2.士兵和民众。
兵谋[ bīng móu ]
军事计谋;用兵的谋略。《史记·匈奴列传》:“汉 以 恢 本造兵谋而不进,斩 恢。”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盖以《史记》多兵谋,而诸子杂诡术也。”《资治通鉴·汉宣帝甘露二年》:“朝廷每有四夷大议,﹝ 赵充国 ﹞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明 唐顺之《叙广右战功》:“於是督府不能以文法詰,而兵谋得无洩。”
兵木[ bīng mù ]
谓武器不锐利。
兵目[ bīng mù ]
士兵的头目,普通军官。
兵难[ bīng nán ]
战事;战乱。
兵弩[ bīng nǔ ]
兵刃和弓弩。泛指武器。
兵牌[ bīng pái ]
1.传令的士兵。2.清代由官府发给、差兵执持的一种凭证。
兵痞[ bīng pǐ ]
指在旧军队中长期当兵、品质恶劣、为非作歹的人。
兵痞子[ bīng pǐ zi ]
见“兵痞”。
兵棋[ bīng qí ]
特制的军队标号图型和人员、兵器、地物等模型,在沙盘和地图上可以像棋子一样摆放或移动,供指挥员研究作战和训练等情况时使用。
兵旗[ bīng qí ]
军旗。
兵气[ bīng qì ]
1.战争的气氛。《汉书·燕剌王刘旦传》:“谋事不成,妖详数见,兵气且至,奈何?”唐 王昌龄《宿灞上寄侍御王与弟》诗:“昨闻羽书飞,兵气连朔塞。”明 李东阳《风雨叹》诗:“潼关 以西兵气多,芦笳吹尘尘满 河。”清 曹寅《十三夜南楼看月》诗:“直北再瞻兵气劲,龙沙早雪是今年。”2.士气。唐 杜甫《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唐 杜甫《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鼇。”仇兆鳌 注:“兵气二句,言军势之振。”溥伟《让国御前会议日记》:“惟军餉紧要,餉足,则兵气坚,否则气馁兵溃,貽患甚大。”
兵器[ bīng qì ]
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