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兵严[ bīng yán ]
谓兵士整装待发。
兵要[ bīng yào ]
1.犹兵权。《左传·闵公二年》:“先友 曰:‘衣身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子其勉之!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三国志·魏志·王粲传》:“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驤虎步,高下在心。”《新唐书·萧复传》:“復 尝言:‘艰难以来,始用宦者监军,权望太重,此曹正可委宫掖事,兵要政机,叵使参领。’”宋 苏辙《门下侍郎孙固乞致仕不许不允批答》之二:“卿事先帝於东宫,览兵要於西府,忠厚之节,始终不渝。”2.用兵的要术。《荀子·议兵》:“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 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后汉书·南匈奴传》:“度辽将军 马续 素有谋謨,且典边日久,深晓兵要。”《三国志·魏志·郭嘉传》“表为司空军祭酒”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玄《傅子》:“绍 好为虚势,不知兵要。”
兵要地志[ bīng yào dì zhì ]
从军事需要出发,对有关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地形、交通、气象、水文等现实和历史情况进行调查而编制的资料。
兵役[ bīng yì ]
公民依照国家兵役制度履行的军事义务。分现役和预备役。
兵役法[ bīng yì fǎ ]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服兵役的法律制度。中国第一部兵役法是1955年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颁布的。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以义务兵役制为主体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兵役制[ bīng yì zhì ]
见兵役法。
兵役制度[ bīng yì zhì dù ]
国家关于公民参加武装组织或在武装组织之外承担军事义务、接受军事训练的制度。主要包括公民依照法律在军队中服现役,在军队外服预备役以及在校学生接受军事训练等规定。
兵埶[ bīng yì ]
指用兵布阵。
兵意[ bīng yì ]
用兵的奥义。
兵营[ bīng yíng ]
军队居住的营房。
兵勇[ bīng yǒng ]
旧指士兵。
兵油子[ bīng yóu zi ]
旧时指久在行伍而油滑的兵。
兵员[ bīng yuán ]
(总称):补充~。五十万~。
兵源[ bīng yuán ]
士兵的来源:~充足。
兵运[ bīng yùn ]
士兵运动的简称,指策动敌军士兵起义等革命活动。
兵灾[ bīng zāi ]
战乱带来的灾难。
兵噪[ bīng zào ]
军队哗变。
兵战[ bīng zhàn ]
犹战争;作战。
兵站[ bīng zhàn ]
军队在交通线上设置的供应、转运机构。主要负责物资的收发、保管、转运和伤病员的接收、后送,以及过往军人的接待等工作。
兵仗[ bīng zhàng ]
旧指兵器。
兵杖[ bīng zhàng ]
1.亦作“兵仗”。兵器。《汉书·梁怀王刘揖传》:“尽出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周书·贺拔胜传》:“性又通率,重义轻财,身死之日,唯有随身兵仗及书千餘卷而已。”《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八年》:“禽其战櫂都虞候 王暉 等,获兵仗数万。”清 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武备院掌上甲胄、弓矢、兵仗及鞍轡、行帐诸事。”2.特指棍棒一类兵器。《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 蚩尤 ﹞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3.借指执兵杖的人。唐 谷神子《博异志·张遵言》:“行七八里,见兵仗等五十餘人,形神则常人耳。”
兵镇[ bīng zhèn ]
统辖一方的军府。
兵争[ bīng zhēng ]
以兵争战。
兵政[ bīng zhèng ]
管理军队和用兵的事务。
兵制[ bīng zhì ]
军事制度。
兵质[ bīng zhì ]
军事攻击的目标。
兵秩[ bīng zhì ]
供官员役使的“事力”(仆役)和俸禄。《北齐书·王琳传》:“ 孝昭 赐 琳 璽书,令镇 寿阳 ,其部下将帅悉听以行,乃除 琳 驃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扬州 刺史,封 会稽郡公 ,又增兵秩,兼给鐃吹。”按,据《隋书·百官志中》, 北齐 规定各级官僚“各给事力”,“给事力”亦作“给兵”,专供本官役使;“秩”则指俸禄。是以知此谓升官加禄之事。
兵种[ bīng zhǒng ]
军种内按主要武器装备和作战任务不同而划分的基本种类。如陆军分步兵、装甲兵、炮兵、陆军航空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等;海军分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海军航空兵、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空军分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等。各兵种均以其基本装备协同作战或独立完成作战任务。
兵众[ bīng zhòng ]
众兵;军队。
兵诛[ bīng zhū ]
谓用兵和诛杀。
兵主[ bīng zhǔ ]
1.谓军队的主帅。2.战神。
兵爪[ bīng zhǎo ]
鹤的大脚趾。
兵资[ bīng zī ]
指军需物资。
兵子[ bīng zǐ ]
对兵士的蔑称。
兵卒[ bīng zú ]
士兵的旧称。
栟柑[ bīng gān ]
1.常绿灌木。茎高三四米,叶椭圆形,开白花,果实橙黄色。2.指栟柑的果实。
栟闾[ bīng lǘ ]
见“栟櫚”。
栟榈[ bīng lǘ ]
古书上指棕榈。
掤扒[ bīng bā ]
谓绳捆索绑。
掤裂[ bīng liè ]
崩裂,破裂。
掤拽[ bīng zhuài ]
勉强支撑。
梹榔[ bīn láng ]
同“檳榔”。
丙丙[ bǐng bǐng ]
光明貌。丙,通“炳”。
丙部[ bǐng bù ]
子部。
丙丁[ bǐng dīng ]
火的代称:付~。
丙鉴[ bǐng jiàn ]
明察。丙,通“炳”。
丙明[ bǐng míng ]
光耀炳然。丙,通“炳”。
丙舍[ bǐng shè ]
1.后汉宫中正室两边的房屋,以甲乙丙为次,其第三等舍称丙舍。《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遂出贵人姊妹置丙舍。”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丙舍,宫中之室,以甲乙丙丁为次也。”唐 温庭筠《走马楼三更曲》:“帘间清唱报寒点,丙舍无人遗烬香。”2.泛指正室旁的别室,或简陋的房舍。清 袁枚《上尹制府乞病启》:“对此日琴堂之官烛,忆当年丙舍之书灯。”清 姚际唐《零丁洋》诗:“我家丙舍两三楹,性命苟全聊復寄。”3.指在墓地的房屋。元 迺贤《秋夜有怀侄元童》诗:“墓田丙舍知何所?一夜令人白髮长。”清 黄周星《补张灵崔莹合传》:“六如既合葬 灵、莹,检 莹 所遗橐中装,为置墓田,营丙舍,命 崔恩 居之,以供春秋奠扫之役。”清 钱谦益《重修素心堂记》:“余方营先墓於 拂水,筑丙舍墓之西偏。”
丙酮[ bǐng tóng ]
也叫二甲酮。有机化合物,化学式CH3—CO—CH3。无色、有味、易燃烧的液体。广泛用作溶剂和提取剂,也是生产环氧树脂、异戊橡胶、有机玻璃和合成药物的重要原料。
丙魏[ bǐng wèi ]
丙吉、魏相 的并称。两人均为 汉宣帝 时丞相,以知大体、为政宽平名重当时。《汉书·丙吉魏相传赞》:“孝宣 中兴,丙 魏 有声。”宋 宋祁《将到都先献枢密太尉相公》诗:“今日谋献须 丙 魏,他年宾客但 邹枚。”清 高其倬《蓟州新城》诗:“且復命 丙 魏,不啻求 韩 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