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冢宰[ zhǒng zǎi ]
1.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太宰。2.称吏部尚书为冢宰。
冢宅[ zhǒng zhái ]
1.坟地与房基。2.坟墓,坟地。
冢中枯骨[ zhǒng zhōng kū gǔ ]
冢:坟墓。坟墓里的枯骨。比喻没有力量的人。
冢子[ zhǒng zǐ ]
1.长子。《礼记·内则》:“父没母存,冢子御食。”郑玄 注:“御,侍也,谓长子侍母食也。”《左传·闵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视君膳者也,故曰冢子。”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 皇唐 旧臣,公侯冢子。”宋 陈亮《先祖府君墓志铭》:“是生我祖,讳 益,字 进之,为冢子。”2.指嫡系继承人。章炳麟《释戴》:“寄于儒名,更宾 老聃,以 孟軻 为冢子,斯所谓寓言哉。”
喠[zhǒngchuáng]
[ zhǒng ]不能说话。[ chuáng ]1.急喘。2.古同“噇”,吃。
瘇蛊[ zhǒng gǔ ]
肿胀蛊毒。比喻祸患。
踵兵[ zhǒng bīng ]
谓补充后继的兵力。《史记·太史公自序》:“楚 人围我 滎阳,相守三年;萧何 填抚 山西,推计踵兵,给粮食不絶,使百姓爱 汉,不乐为 楚。”
踵成[ zhǒng chéng ]
谓继续完成某项工作或事业。
踵道[ zhǒng dào ]
接踵于道。形容人流连续不断。
踵迹[ zhǒng jì ]
1.见“踵迹”。2.亦作“踵跡”。犹继承。
踵见[ zhǒng jiàn ]
屡次进见。
踵接[ zhǒng jiē ]
意同接踵。后面的人的脚尖接着前面的人的脚根,形容人多拥挤。
踵臼[ zhǒng jiù ]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踵决[ zhǒng jué ]
1.见“踵决”。2.亦作“踵决”。鞋跟破裂。形容贫困。《庄子·让王》:“曾子 居 卫,緼袍无表,颜色肿噲,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缨絶,捉衿而肘见,纳屨而踵决。”成玄英 疏:“履败纳之而跟后决也。”汉 刘向《新序·节士》:“原宪 冠桑叶冠,杖藜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袵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丁前溪》:“揖客入,见其衣敝踵决,居之温室,设筵相款,宠礼异常。”
踵军[ zhǒng jūn ]
后续部队。
踵路[ zhǒng lù ]
犹踵道。
踵门[ zhǒng mén ]
亲自上门。
踵蹑[ zhǒng niè ]
相继,接连。
踵事增华[ zhǒng shì zēng huá ]
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之更加完善美好。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踵:跟随,继承。华:光彩。
踵武[ zhǒng wǔ ]
指跟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继续前人的事业。武:足迹。
踵武相接[ zhǒng wǔ xiāng jiē ]
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同“踵趾相接”。
踵息[ zhǒng xī ]
道家炼气养生之法。亦指呼吸徐缓深沉。语本《庄子·大宗师》:“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成玄英 疏:“真人心性和缓,智照凝寂。至於气息,亦復徐迟。脚踵中来,明其深静也。”宋 陆游《独学》诗:“踵息无声酣午枕,舌根忘味美晨烹。”清 金农《广陵秋日杂作》诗之三:“屡访花隐翁,踵息无一声。”
踵兴[ zhǒng xīng ]
相继兴起。
踵续[ zhǒng xù ]
连续不断。清 梁章鉅《河上杂诗》之五:“议者如目睹,惜者亦踵续。”王闿运《<湘潭县志>序》:“今之县书,自 明 中叶先后三四百年踵续十修,前患其无徵,而后患其冗繁。”
踵趾相接[ zhǒng zhǐ xiāng jiē ]
谓脚迹相连。形容人数众多,接连不断。
踵踵[ zhǒng zhǒng ]
往来貌。
踵躅[ zhǒng zhú ]
犹踵迹。
踵踪[ zhǒng zōng ]
犹接踵。
仲裁[ zhòng cái ]
双方争执不决时,由第三者居中调解,作出裁决。法律上特指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关的第三者审理,由其作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裁决,以解决纠纷的一种非诉讼方式。分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适用于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纠纷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得仲裁。
仲长[ zhòng cháng ]
1.汉末仲长统的省称。2.复姓。
仲春[ zhòng chūn ]
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仲达[ zhòng dá ]
三国 魏 司马懿 的字。多谋略,善权变,为 魏 重臣,后专国政。其孙 炎 篡 魏 建 晋,追尊 懿 为 宣帝。
仲弟[ zhòng dì ]
二弟。
仲冬[ zhòng dōng ]
冬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十一月。
仲都[ zhòng dōu ]
方士 王仲都 ,相传为 汉元帝 时 汉中 道士,能忍寒暑。《水经注·渭水》引 汉 桓谭 《新论》:“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载駟马,于 上林 昆明池 上环冰而驰。御者厚衣狐裘寒战,而 仲都 独无变色,卧于池臺上,曛然自若。夏大暑日,使曝坐,环以十炉火,不言热,又身不汗。”后用以为典故。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仲都 冬倮而体温,夏裘而身凉, 桓谭 谓偶耐寒暑。”《宋书·后妃传·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偃 无 仲都 之质,而倮露於北阶; 何瑀 闕龙工之姿,而投躯於深井。” 唐 杨损 《临刑赋》:“圣主何曾识 仲都 ,可嗟社稷在湏臾。市东便是神仙窟,何必乘舟泛五湖。”
仲父[ zhòng fù ]
1.古代称父亲的大弟。《释名·释亲属》:“父之弟曰仲父……仲父之弟曰叔父。”2.春秋 时 齐桓公 尊 管仲 为仲父。《荀子·仲尼》:“﹝ 齐桓公 ﹞倓然见 管仲 之能足以託国也……遂立以为仲父。”杨倞 注:“仲 者,夷吾 之字;父者,事之如父。”后因用以称 管仲。三国 魏 曹操《善哉行》:“齐桓 之霸,赖得 仲父。”晋 陶潜《读山海经》诗之十三:“仲父 献诚言,姜公 乃见猜。”逯钦立 校注:“仲父,管仲。”清 钱谦益《光禄大夫赠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谥文通铁山王公墓志铭》:“昔者,伊生 五就,拜币聘于 有莘;仲父 一匡,谢沟瀆于 堂阜。”3.用于帝王对宰相重臣的尊称。《史记·吕不韦列传》:“庄襄王 即位三年,薨,太子 政 立为王,尊 吕不韦 为相国,号称‘仲父’。”张守节 正义:“仲,中也,次父也。盖效 齐桓公 以 管仲 为仲父。”汉 刘向《说苑·正谏》:“﹝ 秦始皇 ﹞乃立 焦(茅焦)为仲父,爵之为上卿。”《晋书·王导传》:“时 荆 扬 晏安,户口殷实,导 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寧邦。於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4.指 孔丘。丘 字 仲尼,故称。《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钻 仲父 之遗训,览 老氏 之要言。”李善 注:“仲父,仲尼 也。”
仲弓[ zhòng gōng ]
春秋 鲁 冉雍 的字,也称 子弓。
仲忽[ zhòng hū ]
相传 周 代“八士”之一。
仲家[ zhòng jiā ]
布依族和云南部分壮族的旧称。
仲景[ zhòng jǐng ]
汉 末著名医学家 张机 的字。
仲舅[ zhòng jiù ]
母亲的弟弟。
仲堪[ zhòng kān ]
古代相传 高辛氏 八个有才德的人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 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参见“八元”。
仲理[ zhòng lǐ ]
汉 杨伦 的字。
仲连[ zhòng lián ]
战国 时 齐 人 鲁仲连。喜为人排难解纷,高蹈不仕。三国 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刘生 之辩,未若 田氏,今之 仲连,求之不难。”《文选·谢灵运<述祖德诗>之一》:“弘高 犒 晋 师,仲连 却 秦 军。”李善 注引《史记》:“鲁仲连,齐 人也。赵 孝成王 时,秦 使 白起 围 赵,魏王 使将军 新垣衍 説 赵,尊 秦昭王 为帝,仲连 责而归之。新垣衍 起,再拜请出,秦 将闻之,为却十五里。”南朝 宋 王僧达《答颜延年》诗:“长卿 冠 华阳,仲连 擅海阴。”
仲良氏[ zhòng liáng shì ]
亦作“仲梁氏”。孔子 以后儒家内部的八个流派之一。
仲梁[ zhòng liáng ]
复姓。春秋 鲁 有 仲梁怀。见《左传·定公五年》。
仲梁氏[ zhòng liáng shì ]
见“仲良氏”。
仲路诺[ zhòng lù nuò ]
仲路,指 仲由。
仲吕[ zhòng lǚ ]
1.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称小吕。详“十二律”。2.农历四月的代称。古有“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之说,故称。
仲买人[ zhòng mǎi rén ]
旧社会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金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