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知宾[ zhī bīn ]
知客
知兵[ zhī bīng ]
通晓军事。
知不道[ zhì bù dào ]
方言。不知道。
知臣莫若君[ zhī chén mò ruò jūn ]
了解臣子的无过于君主。《管子·大匡》:“鲍叔 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 小白 也。’”《孔丛子·执节》:“魏安釐王 问 子顺 曰:‘……﹝ 马回 ﹞有大丈夫之节,吾欲以为相,可乎?’答曰:‘知臣莫若君,何有不可?’”唐 吴兢《贞观政要·择官》:“十四年,特进 魏徵 上疏曰:‘臣闻知臣莫若君……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
知耻[ zhī chǐ ]
谓有羞恶之心。
知从[ zhī cóng ]
亦作“知纵”。谓知道别人犯法而不检举告发。
知达[ zhī dá ]
明智通达。宋 陆游《书喜》诗:“惟有衰翁最知达,避胡犹记 建炎 年。”
知待[ zhī dài ]
犹知遇。谓重视优待。
知单[ zhī dān ]
旧时常用的请客通知单,上边开列被邀请的人的名字,由专人持单依次通知,被邀请的人如果能到,一般在自己名下写“知”字,表示已经知道。如果不能到,一般在自己名下写“谢”字,表示谢绝。
知道[ zhī dào ]
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他~的事情很多。虽然他没明说,我也~他的意思。
知得[ zhī de ]
1.知所获取。2.谓彼此投契。3.晓得。
知德[ zhī dé ]
1.懂得道德。2.知道别人施与的恩德。3.才智与德行。
知底[ zhī dǐ ]
知道根底或内情:知根~。这事我也不~。
知法犯法[ zhī fǎ fàn fǎ ]
懂得某项法令、规章而故意违犯。
知方[ zhī fāng ]
1.知礼法。语本《论语·先进》:“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刘宝楠正义引郑玄曰:“方,礼法也。”《后汉书·桓谭传》:“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宋叶适《胡崇礼墓志铭》:“生而知方,学而蹈道,识当成身,岂限常报!”孙中山《大总统告海陆军士文》:“凡此攻城克敌之丰功,皆吾将士有勇知方之表证。”2.谓知道正确的行为方向。
中心[ zhōng xīn ]
1.跟四周的距离相等的位置:在草地的~有一个八角亭子。2.事物的主要部分:~思想。~问题。~工作。3.在某一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政治~。文化~。4.设备、技术力量等比较完备的机构和单位(多作单位名称):维修~。研究~。科技信息~。
中心法则[ zhōng xīn fǎ zé ]
是指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复制过程。
中心角[ zhōng xīn jiǎo ]
以圆心为顶点、半径为两边的角。也称圆心角。
中心思想[ zhōng xīn sī xiǎng ]
文章或发言中的主要思想内容:热爱生命是他的演讲的~。
中衅[ zhōng xìn ]
内部的嫌隙、争端。
中兴[ zhōng xīng ]
指由衰微而复兴(多指国家)。
中兴三明[ zhōng xīng sān míng ]
指 诸葛恢 等 东晋 三名臣。
中兴颂[ zhōng xīng sòng ]
1.指 汉 刘苍 所作《光武受命中兴颂》。《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明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 苍,苍 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2.泛指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诗文。唐 司空图《漫题》诗:“经乱年年厌别离,歌声喜似太平时。词臣更有《中兴颂》,磨取 莲峯 便作碑。”
中星[ zhōng xīng ]
二十八宿分布四方,按一定轨道运转,依次每月行至中天南方的星叫中星。观察中星可确定四时。
中刑[ zhōng xíng ]
中等刑罚。《周礼·地官·司市》:“小刑宪罚,中刑徇罚,大刑扑罚。”《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后汉书·仲长统传》:“杀之则甚重,髠之则甚轻。不制中刑以称其罪,则法令安得不参差,杀生安得不过谬乎?”
中行[ zhōng xíng ]
1.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2.泛指中庸之道。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3.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4.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荀林父 将中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参见“三行”。5.中列。《吴子·励士》:“於是 武侯 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减。”6.唐 宋 时,尚书省分六部为三行。以兵、吏及左右司为“前行”,刑、户为“中行”,工、礼为“后行”。见 宋 王溥《唐会要·尚书省诸司上》。7.复姓。汉 有 中行说。见《史记·匈奴列传》。
中行评博[ zhōng xíng píng bó ]
中书、行人、大理评事和太常博士四种官职的合称。
中型[ zhōng xíng ]
属性词。形状或规模不大不小的:~汽车。
中性[ zhōng xìng ]
1.化学上指既不呈酸性又不呈碱性的性质。2.某些语言里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等)区别阴性、阳性、中性。3.属性词。指词语意义不含褒贬色彩:~词。~注释。
中兄[ zhōng xiōng ]
1.才德一般的兄长。2.仲兄,次兄。
中诇[ zhōng xiòng ]
从中侦察。
中休[ zhōng xiū ]
在一段工作或一段路程的中间休息。
中虚[ zhōng xū ]
1.指胸腔。2.指心。3.里面空虚。4.犹虚心。5.中气虚弱。
中轩[ zhōng xuān ]
轩中。轩,有窗槛的长廊。
中选[ zhòng xuǎn ]
选举或选择时被选上。
中铉[ zhōng xuàn ]
1.鼎耳。喻天子的辅臣。2.指鼎铭。
中学[ zhōng xué ]
1.对青少年实施中等教育的学校。2.清末称我国传统的学术(区别于“西学”)。
中学生守则[ zhōng xué shēng shǒu zé ]
中国中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1981年8月正式颁布。共十条: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二、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三、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四、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五、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六、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七、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八、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九、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十、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中廵[ zhōng xún ]
谓宴饮间斟酒至第二遍。
中旬[ zhōng xún ]
一个月的中间十天,即从十一日到二十日。
中雅[ zhōng yǎ ]
1.酒器名。2.谓合乎《大雅》《小雅》的声律。
中亚[ zhōng yà ]
亚洲中部,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
中严[ zhōng yán ]
谓中庭戒备。古代帝王元旦朝会或郊祀等大典的仪节之一。
中岩[ zhōng yán ]
1.山岩之中。南朝 齐 谢朓《杜若赋》:“嗟中巖之纤草,厕金芝於芳丛。”唐 王绩《游仙》诗之二:“上月芝兰径,中巖紫翠房。”2.山岩名。在 四川 眉山。宋 范成大《次韵陆务观慈姥岩酌别二绝》之一:“不辞更宿 中巖 下,投老餘年岂再来?”宋 范成大《中岩》诗序:“去 眉州 一程,诺詎罗 尊者道场。相传昔有 天台 僧,遇病僧与之木钥匙云:‘异时至 眉州 中巖,扣石笋,当再相见。’后果然。”今三石屹立如楼,观前两楼纯紫石,中一楼萝蔓被之,傍有 宝瓶峯 甚端正。
中筵[ zhōng yán ]
筳席;宴饮之中。
中眼[ zhōng yǎn ]
戏曲名词。一小节音乐的第三个拍子。一板三眼的节拍为四拍,第一拍叫做“板”,第二拍叫做“头眼”,第三拍叫做“中眼”,第四拍叫做“末眼”。戏曲曲谱上,以“。”作为中眼的符号。
中央[ zhōng yāng ]
1.方位词。中心地方:湖的~有个亭子。2.特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跟“地方”相对):党~。团~。~政府。
中央电视台[ zhōng yāng diàn shì tái ]
中国国家电视台。前身是1958年5月1日开播的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改为现名。是中国最大的电视台,也是世界上收视人口最多的电视台。
中央红军[ zhōng yāng hóng jūn ]
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中央集权[ zhōng yāng jí quán ]
国家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地方政府直接受中央政府的指挥并根据中央的政策、指示、法令办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