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网  ›  组词大全
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政潮[ zhèng cháo ]
指政局上的起伏变迁。《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一>》:“有人以为学校的校址,能愈隔离城市的尘嚣,政潮的影响,愈是效果佳一些。”瞿秋白《赤都心史》二五:“譬如开国会问题,延长又延长,在那种政潮的时候!”
政出多门[ zhèng chū duō mén ]
原意是政令出自几个卿大夫的门下。指中央领导软弱,国家权力分散。
政党[ zhèng dǎng ]
代表一定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并为其利益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是阶级的一部分,也是进行阶级斗争的工具。
政道[ zhèng dào ]
施政的方略。
政德[ zhèng dé ]
1.政事和德行。《左传·昭公四年》:“恃此三者,而不脩政德,亡於不暇。”2.端正的德行。《孔子家语·入官》:“政德贯乎心,藏乎志,形乎色,发乎声。”南朝 梁 何逊《七召·治化》:“政德洽於霜风,教义穷於足跡。”
政敌[ zhèng dí ]
指在政务活动中跟自己矛盾尖锐、不能相容的人。
政地[ zhèng dì ]
处理政事的地方。指朝廷。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赵忠定抡才》:“忠定 季子 崇实,閒因与予商榷駢儷,以为此最不可忽,先公居政地,閒以此观人。”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戊辰词林大拜》:“盖戊辰诸公,在政地者几十年,更无别籍中人,尤称盛事。”《清史稿·世祖纪二》:“如 刘正宗 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
政典[ zhèng diǎn ]
1.记载治国的典章或制度的书籍。2.指政策和制度。
政蠹[ zhèng dù ]
比喻从事政治活动、危害人民利益的坏人。
政顿[ zhèng dùn ]
整理。政,用同“整”。
政尔[ zhèng ěr ]
正尔;正当。政,通“正”。
政法[ zhèng fǎ ]
政治和法律的合称。
政费[ zhèng fèi ]
政府的行政费用。
政府[ zhèng fǔ ]
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各国政府的组织形式和名称虽有不同,但都与其政权的性质相适应。
政复[ zhèng fù ]
即使;纵使。
政纲[ zhèng gāng ]
政治纲领,它说明一个政党的政治任务和要求。
政工[ zhèng gōng ]
政治工作:~人员。
政躬[ zhèng gōng ]
1.对执政首脑身体的尊称。犹尊体。2.借指政务。
政官[ zhèng guān ]
掌军政的官吏。
政号[ zhèng hào ]
犹政令。
政化[ zhèng huà ]
政治和教化。
政机[ zhèng jī ]
指政务。
政迹[ zhèng jì ]
1.见“政迹”。2.亦作“政蹟”。旧时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迹。《后汉书·鲁恭传》:“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3.犹政绩。《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迹者赏之,贪残者诛之,远近肃然。”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龙井寺》:“方先生倅 杭,即道贬 处州,是以无政蹟可见。”参见“政绩”。
政绩[ zhèng jì ]
指官员在职期间工作的成绩。
政家[ zhèng jiā ]
政治家的简称。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与辛亥革命·欧报对于中国革命之舆论》:“日本 多数政家,就本国之地位著想,自然深盼 中国 君主立宪,此亦不得责其差谬也。”鲁迅《坟·科学史教篇》:“武人抚剑而视太空,政家饮泪而悲来日。”
政见[ zhèng jiàn ]
政治主张;政治见解。
政教[ zhèng jiào ]
指刑赏与教化。
政教合一[ zhèng jiào hé yī ]
政权与教权合为一体的政治制度。古代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君主同时亦是该国国教教主,欧洲 中世纪的教皇国由教皇直接掌握政权,这些国家实行的即是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我国 西藏,从十七世纪中叶到解放前也曾存在受中央政权册封的喇嘛教格鲁派政教合一的地方封建政权。
政界[ zhèng jiè ]
指政治界。
政经[ zhèng jīng ]
政治的常法。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兹入 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杜预 注:“经,常也。”唐 元稹《柏耆授尚书兵部员外郎制》:“朕闻亟迁则彝伦斁,滞赏则劳臣怠,兼用两者,谓之政经。”宋 苏舜钦《论五事》:“如此则不敢公然作过,以紊政经。”
政局[ zhèng jú ]
政治局势:~稳定。
政客[ zhèng kè ]
依靠从事政治活动谋求私利,并善于玩弄权术和投机取巧的人。
政理[ zhèng lǐ ]
政治。
政历[ zhèng lì ]
1.历法。《西游记》第一回:“二丈四尺围圆,按政歷二十四气。”2.政治历史的简称。《花城》1981年第6期:“经函调,曾蔷玫 父母和她自己都没有什么政历问题。”
政令[ zhèng lìng ]
政府公布的法令。
政路[ zhèng lù ]
1.为政的途径。2.指仕路、仕宦。
政乱[ zhèng luàn ]
政乱,汉语词语,意思是治乱出自后汉书桓帝纪
政略[ zhèng lüè ]
政治策略。
政论[ zhèng lùn ]
针对当时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文章。
政慢[ zhèng màn ]
政事松弛。《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元年》:“蜀 土政慢,民多诈疾。”
征解[ zhēng jiě ]
指赋税的征收解送。
征进[ zhēng jìn ]
进军征伐。《元典章·圣政一·抚军士》:“大军每年征进,行者有暴露之苦,居者负输挽之劳。”《三国演义》第二八回:“於是遂起军往 汝南 驻札,招军买马,徐图征进。”张篁溪《记自立会》:“派将固守,再筹征进。”
征酒[ zhēng jiǔ ]
谓行令饮酒。
征咎[ zhēng jiù ]
灾祸的征兆。
征驹[ zhēng jū ]
战马。
征举[ zhēng jǔ ]
征召举荐。
征据[ zhēng jù ]
犹证据。
征聚[ zhēng jù ]
征募召集。
征君[ zhēng jūn ]
征士的尊称。《后汉书·黄宪传》:“友人劝其仕,宪 亦不拒之,暂到京师而还,竟无所就。年四十八终,天下号曰徵君。”晋 皇甫谧《高士传·韩康》:“亭长以 韩徵君 当过,方发人、牛修道桥。”五代 张观《过衡山赠廖处士》诗:“未向 漆园 为傲吏,定应明代作徵君。”清 戴名世《李烈妇传》:“其曾大父曰 钟元,在 明 天启、崇禎 间,以气节名於时,屡被徵召不出,天下所称 孙徵君 者也。”鲁迅《集外集拾遗·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中国 是隐士和官僚最接近的,那时很有被聘的希望。一被聘,即谓之征君。”参见“徵士”。
征考[ zhēng kǎo ]
考求征信。明 宋濂《<陶氏家乘>序赞》:“夫自 唐 以前,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凡有司选举,民俗昏聘,则互相徵考。所以明贵贱,别亲疎,各有统纪,不相淆乱也。”郭沫若《断断集·答马伯乐教授》:“绝对的年代虽然不能知道,相对的年代则大抵可以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