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词,通常是指把单个汉字与其他合适的汉字搭配而组成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常作为初等学校语文练习内容之一,一个汉字可以和多个其他字甚至本身组成一个新词。但是要注意的是,组词时不能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等。
编随[ biān suí ]
排列相随。
编町[ biān dīng ]
连绵于畎亩之中。
编外[ biān wài ]
属性词。(军队、机关、企业等)编制以外的:~人员。
编韦[ biān wéi ]
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编校[ biān jiào ]
编辑和校订:~古籍。提高书刊的~质量。
编写[ biān xiě ]
1.就现成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书或文章:~教科书。2.创作:~剧本。
编修[ biān xiū ]
1.编纂(多指大型图书):~国史。~《四库全书》。2.古代官名,负责编纂国史等书籍。
编选[ biān xuǎn ]
从资料或文章中选取一部分加以编辑:~教材。~摄影作品。
编演[ biān yǎn ]
创作和演出(戏曲、舞蹈等):~文艺节目。
编译[ biān yì ]
1.编辑和翻译。2.做编译工作的人。
编余[ biān yú ]
属性词。(军队、机关、企业等)整编后多余的:~人员。
编舆[ biān yú ]
竹编的轿子。《公羊传·文公十五年》“胁我而归之,笋将而来也”汉 何休 注:“笋者,竹箯,一名编舆。”
编造[ biān zào ]
1.把资料组织排列起来(多指报表等):~名册。~预算。2.凭想象创造(故事):《山海经》里有不少古人~的神话。3.捏造:~谎言。
编者按[ biān zhě àn ]
也作编者案。报刊编辑对所发表的文章或消息所加的意见、评论等。一般放在文章或消息之前。
编者案[ biān zhě àn ]
同“编者按”
编整[ biān zhěng ]
1.编辑整理。2.整顿改编。
编织[ biān zhī ]
把细长的东西互相交错或勾连而组织起来:~毛衣。根据民间传说~成一篇美丽的童话。
编织物[ biān zhī wù ]
用若干根纱(或丝、线)相互绞辫而成的织物。如绳和较狭的编织带(如矿烛芯、宽紧带和鞋带等)。织纹呈人字形或∞形。
编制[ biān zhì ]
1.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制成器物:用柳条~的篮子。2.编造;制订:~计划。3.军队、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团体等机构的人员定额和组织形式:超过~。按连队~。
编帙[ biān zhì ]
书籍卷册。
编钟[ biān zhōng ]
古代击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悬挂在木架上组成,用木槌击奏。历代形制大小不一。
编竹[ biān zhú ]
指用细竹竿或竹片编织成的篱笆。
编著[ biān zhù ]
参考利用已有的资料写成书。
编撰[ biān zhuàn ]
编纂;撰写:~书籍。
编缀[ biān zhuì ]
1.把材料交叉组织成器物;编结:~花环。2.将有关的资料、文章等收集起来编成书;编辑:~成书。
编着[ biān zhuó ]
编撰着录。
编组[ biān zǔ ]
军事上指按照一定的要求将部队、分队或人员进行临时性的组合。
编纂[ biān zuǎn ]
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词典。~百科全书。
萹薄[ biān báo ]
丛生的萹蓄。
萹蓄[ biān xù ]
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椭圆形或披针形,花小,绿白色或红色。全草入药。
萹竹[ biān zhú ]
即萹蓄。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四六:“萹蓄,亦名萹竹。”参见“ 萹蓄 ”。
箯筥[ biān jǔ ]
竹编成的盛饭器具。
箯笋灯笼[ biān sǔn dēng lóng ]
竹制的灯笼。
箯舆[ biān yú ]
古代的一种竹轿。
蝙蝠[ biān fú ]
哺乳动物,头部和躯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间有皮质的膜,夜间在空中飞翔,吃蚊、蛾等昆虫。视力很弱,靠本身发出的超声波来引导飞行。
蝙蝠扇[ biān fú shàn ]
扇名。
蝙獭[ biān tǎ ]
一种食鱼兽。即猵獭。
獱獭[ biān tǎ ]
獭属。居水中,食鱼。又称猵獭,简称“獱”或“猵”。
鳊鱼舟[ biān yú zhōu ]
形似鳊鱼的小舟。
鞭板[ biān bǎn ]
马鞭和手板。古代礼制:武将执鞭清道和文官执板侍立为见到上官时的礼节。《梁书·韦粲传》:“ 粲 建议推 仲礼 为大都督,报下流众军。 裴之高 自以年位,耻居其下,乃云:‘ 柳节下 是州将,何须我復鞭板。’”《陈书·虞寄传》:“及谢病私庭,每诸王为州将,下车必造门致礼,命释鞭板,以几杖侍坐。”
鞭爆[ biān bào ]
鞭炮。
鞭背[ biān bèi ]
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新唐书·刑法志》:“太宗 尝览《明堂针灸图》,见人之五藏皆近背,针灸失所,则其害致死,叹曰:‘夫箠者,五刑之轻;死者,人之所重。安得犯至轻之刑而或致死?’遂詔罪人无得鞭背。”《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申禁鞭背国法,不用徒、流、黥、绞之刑,惟杖臀。”
鞭毙[ biān bì ]
犹鞭杀。
鞭辟[ biān bì ]
1.鞭策;勉励。2.剖析,分析。
鞭辟近里[ biān pì jìn lǐ ]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鞭辟入里[ biān pì rù lǐ ]
本作鞭辟近里,宋代理学家常用来形容做学问切实。今多形容说明问题透彻,切中要害。辟(pì):透彻。
鞭辟向里[ biān bì xiàng lǐ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鞭辟着里[ biān pì zhuó lǐ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鞭草[ biān cǎo ]
晋 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 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号 神农 也。”后因以“鞭草”为尝百草、知性味的典实。
鞭策[ biān cè ]
鞭和策都是赶马前进的工具。现比喻鼓舞、督促、推动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