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太公钓渭水
- 新安做圆子
- 小媳妇热男人
- 黑炭掉进面粉里
- 丈母娘痛女婿
- 新媳妇挽扣子
- 癞蛤蟆垫床腿
- 皮球掉进酱子缸
- 土地庙前旗杆
- 蒋干上东吴
- 海瑞上殿
- 土豆子搬家
- 鸭上架
- 揽个虱勒头浪搔搔
- 厕所里的茅缸
- 戴上孝帽儿往灵前头走
- 生同衾,死同穴
- 最后的结论
- 没眼石匠锻磨
- 老两口儿卖磨
- 酒壶里打跟头
- 张三逮驴
- 双手提篮
- 吃着甘蔗上楼梯
- 武则天登看花楼
- 黄皮果
- 两响炮仗
- 猫咬尿脬
- 修脚的扒袜子
- 粉白墙上挂草荐
- 自行车走田坎
- 家鸭子亮翅
- 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树湾
- 裁缝打群架
- 道士的帽子
- 伤腿
- 顺坡下驴
- 隔着内衣搔痒
- 烧酒就辣子,好汉访英雄
- 头发拧绳
- 叫花子拭眼泪
- 大扫帚抵门
- 矿工的灯
- 麻糖落在面缸里
- 赵匡胤哭四门
- 雨后出来的蘑菇
- 耗子拖乌龟
- 墙上睡觉
- 从新做了小孩儿
- 小厮家讨烧饼
- 乌鸦身上插花翎
- 黄鼠狼作揖
- 火药闷在铳膛里
- 小孩儿屁股
- 大松树做柴火烧
- 贫家的节日
- 孩子的脸
- 吃了灯草的
- 天南海北走亲戚
- 蒜臼缸子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