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大蒜头出芽
- 手抓糨糊
- 借债记在缸沿上
- 老妈子伺候人
- 粉墙上挂灯笼
- 水塘里的泥鳅
- 刚摘下来的水果
- 严嵩做寿
- 没鳞的泥鳅
- 长江里的石头
- 烟鬼的腰杆
- 骑驴子找驴子
- 卖粘粥的折了本儿
- 细人抱在娘怀里
- 土地爷死儿子
- 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
- 针鼻眼里瞧韩湘子
- 水上葫芦
- 青竹杆掏屎坑
- 道士的弟子
- 上庙不烧香
- 坐轿耍跟头
- 木棉树
- 芝麻掉进绣花针眼
- 脚后跟上耐砍刀
- 牙刷脱掉毛
- 金子给个铜钱价
- 剃头匠洗脚面
- 胸脯子带笊篱
- 嘴里跑舌头
- 守门锁
- 阎王摆宴席
- 半天空里吊灯笼
- 没眼儿叫
- 皇帝的自称
- 大王庙里的看门神
- 王二麻子的脸
- 偷儿进果园
- 唱戏的拿掸子
- 媳妇的房子
- 碾杆心断了半截
- 急火烙煎饼
- 扳倒粪缸
- 毛驴撞草垛
- 火炉撒盐
- 凉水倒火炉
- 碱水罐里泡黑豆
- 药材店里甘草
- 洋车上马路
- 打假
- 黄鳝剁了头
- 广西省会的亲戚
- 肚子里长牙齿
- 塌岸里莳麻金糯
- 光腚穿叉裤
- 癞蛤蟆跳三跳
- 挠痒爬子挠痒痒
- 土地爷放屈
- 没吃三天斋
- 葱籽炒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