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 大路边拧草鞋
- 破驴对破磨
- 树林子大了
- 老农铲地
- 窝头翻个儿
- 孙武训练宫女
- 破房子
- 挑水的娶了个卖菜的
- 长虫吃了烟袋油
- 大水淹掉龙王庙
- 大花脸发脾气
- 被单筒里捉虼蚤
- 屁眼里夹蒜
- 黄花梨木当柴烧
- 菠萝皮的脸
- 球毛搓绳了
- 老袋窝里学狼嚎
- 耗子巴秤钩
- 沙罐烧黄鳝
- 乏驴上磨
- 围着火炉谈心
- 斧头吃凿子
- 茅柴性子
- 赵二偷房梁
- 打地雷战
- 船到江中触暗礁
- 王母娘娘蟠桃会
- 腿夹拉里插杠子
- 阎王坐轿
- 猫儿吃浆子
- 鸡窝旁边摆棒槌
- 粱山的朋友
- 最年轻的奶奶
- 墙上挂明弦
- 猫子扒在钢琴上
- 亲家婆叫嫂子
- 半边铜钱
- 躺在《百家姓》上打滚
- 高射炮打苍蝇
- 搬不倒坐大车
- 吃饭泡汤
- 两腿插到沙窝里
- 扳倒碓窝,吓跑婆婆
- 泥巴捏馍馍
- 赶脚驴的拾个料布袋
- 癞蛤蟆坐藕荷台
- 热天吃冰棒
- 灶王爷上操场
- 茅嘞里的耗嘞
- 摩天岭上放哨
- 坡西装穿草鞋
- 鞭杆啸笛
- 屋里放鞭炮
- 吃在近,送在远
- 大闺女跳井
- 跛脚儿担水
- 陈锦堂看操
- 吊颈鬼扯眉眼
- 较场坝的土地爷
- 跌进黑洞洞的夹壁儿里